这几天一直在思考“感觉”,我查了一下百科对于感觉的定义: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我们常说的“认为”其实就是感觉的表达,对于同一件事物“感觉”后的表现进行个体表达的过程。
昨天思考的是:个体需要交付给别人的感觉,前天思考的是“忙碌”这过程的感觉能力。今天则思考产品感觉,对于产品而言,其实最终用户购买产品也是在购买一种感觉。
我们说一个人的需求基本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是生存必要的需求,一个是欲望比较产生想要的需求。
在这个物质丰富,生存效率质变的时代,影响生存必要的基础资源已经很容易获得满足,但对于后天生存过程中比较触发“想要”的物质却越来越多。
我们为何要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是我们需要东西吗?不是的,很多东西我们即便是获得了其实也并没有去高频使用,也没有获得长久的满足。追起究竟:
其实所有物质产品获得的过程不过是为了触发并满足自己“想要获得”的感觉而已。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实我们要的不是物质,物质不过是满足“感觉”的一种方法而已。
就拿出行这件事,小的时候有辆自行车,就感觉非常开心,通过自行车这个产品让自己获得了“出行更快”的感觉,但等到摩托车出现之后,于是自行车这个方法已经无法承载让自己获得“更快”的感觉了,显然摩托车成为了新选择,到了大城市后,却发现地铁成为了获得“更快”感觉的一种方法了。但真正等到买车了,才发现“开汽车”才是让自己出行“感觉”更好的方法,等到开上汽车了,又发现名牌汽车会让自己的感觉更好。。。。。。。
你看对于同样的出行感觉,随着比较的出现,造成了我们获得感觉的成本在变的越来越高。
是的,在今天这个所谓的消费升级的时代,本质上是因为自己想要获得的感觉的方法在升级,在变得越来越高,原来的吃好就是吃饱,今天的吃好就必须要麻辣刺激全齐活才算有点感觉。
在原来我们获得感觉的方法更多是解决的物质成本的问题,价格是核心元素,而在今天,我们获得感觉的方法,确实在朝着脑力成本在靠拢。
在今天,如何让用户更懒惰的获得感觉已然成为产品的核心能力。
看看我们一天的时间投入就知道了,我们每天大量的时间都投入到了那些不用动脑就可以获得“愉悦”感觉的产品上。今日头条、抖音、朋友圈。这些产品核心的能力就是让你本能的“感觉”到爽,感觉到刺激。
又懒又爽,就是今天产品交付的主流感觉。
我之前在一次科技还带来了什么的思考中提到过,如今的科技产品发展,主要是在减少动脑成本在展开创新,正是这个意思。
把用户当小白,减少人为变量,让用户更刺激,更爽。。。。从个体来看,这是在让我们生存瞬间更加愉悦,但从人类进化来看,好像我们越来越不用动脑子了。看似我们每天吸收很多信息,但其实我们加工思考的却在越来越少。
如此,从大尺度来看,也许今天产品交付的这“又懒又爽的感觉“对我们进化未必是好事,我们之所以认为好,本质上是一直在跟着感觉走。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