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犹豫啦!做,就对了!
这句话真的是我此刻心情的真实写照!
今早我慢慢地吃早点,琢磨着要如何落笔,又去“小灶群”看看同学们的文章,都是那么好啊,有思想,有见地,排版又漂亮!我怎么办呢怎么办呢?更没信心写了。
可是我很想参加这个征文活动啊!而且我已经完成两篇了,这篇不写,岂不前功尽弃?!
而且今天的这本书就是教我们如何克服恐惧的、怕失败的心理,先做起来再说,在持续的行动中不断修正,这样更容易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所以,我为什么还要一拖再拖?我为什么还不行动?我们懂得许多道理,我们看了很多书,生活却没有多大改善,就是因为缺乏行动!
拿出我平时写读后感的心态来吧!放松心情,天马行空。或者,拿出在高考考场上的紧迫感来吧!只剩40分钟却必须完成一篇命题作文。
就这样开始吧!纠结着好费时间,放下追求完美的包袱,放下别人眼光的包袱,做,就对了!
《做,就对了》,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好书。书中针对每一个观点都有许多实操性的建议。下面和大家分享:
成功的正确打开方式
①抛开问题,快速行动
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不要说我还没准备好;不要说再等等,我再想想,我再计划周全一点,我再多找点资料……更不要说“别人会怎么想”!这些问题会让你局限于生活的不足之处,变得畏首畏尾。
闯出耶鲁,又闯进哈佛的“90后”少年李柘远说:“与其迷茫,与其抱怨,与其徬徨,与其……不如去闯!”
是的,抛开所有阻碍你前进的问题,快速行动起来,保持热情,抓住机遇,也许不知不觉中路就闯出来了呢!
武侠小说中不是最爱用“闯荡江湖”这个词吗?
可见,想要的生活是闯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或等出来的!
完美主义等于故步自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怕慢,只怕站。
只有积极的行动,才能带来积极的改变。
②先学失败,再言成功
我们应该接受快速失败,而不是缓慢失败,更不是没有失败。假如有人从不犯错,那只能说明不够努力!
——比尔.盖茨
尽情犯错吧!在失败中成长总好过谨小慎微中停滞不前!
事实上,大多数卓越的成就都是建立在成百上千次的错误和失败之上的。
我们先来看一些数据:
“莫扎特在去世前创造了超过600部作品,贝多芬在一生中创作了650部,巴赫写了超过1000部。毕加索的全部作品包括1800幅油画、1200件雕塑、2800件瓷器、1.2万张图纸。爱迪生申请了超过1000项专利。”
这些被人们称作天才的人,许多的作品是不起眼的,甚至是失败的。但是,他们都善于在失败中成长。
书中谈到了“重新定义失败”来改变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极好,摘录加深印象,时时警醒自己:
失败=认识到你自己偏离了轨道
失败=意识到你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失败=觉察到你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失败=意识到这个想法并不是最好的
失败=探索、尝试
失败=发现你还需要多少帮助
③小行动,大智慧
成功没有微不足道,每一步都值得喝彩!
古语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点滴的小成就感开始,步步为营,循序渐进,低成本的行动引发积极改变。
与精心细致的策划相比,成功更多的时候是源于一系列细微并且看似毫无关联的小事。
所以,从走出一小步开始。
比如,要养成每天坚持写作的习惯,那就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不要以出书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你只需要每天花10分钟的时间,写下你的心得、感悟即可。
内容可以是:
今天看了什么文章?有何收获?
今天做了什么有趣的事?遇到什么让你好奇的人?
今天去了哪些不曾去过的地方?尝试了什么新技能?
也许写着写着就会越来越顺手了,再多研究一下你喜欢的作者的文章,学习他的语言、文章架构等等,你的进步会越来越明显。
取得进步别忘了为自己喝彩和庆祝。可以是吃一顿大餐;可以是和朋友出游一天;可以是看场久违的电影;可以是好好的泡个澡、按个摩……总之,去做让自己开心的事。
最后,总结一下成功的三种正确打开方式:
①抛开问题,快速行动
②先学失败,再言成功
③小行动,大智慧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己认为成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