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受张煜老师的影响,老二总会安利周边的人看心理学,虽然那时便有意向接触一下心理学,拖延症患者的我,一直没有动手。想来,也是许久没有联系老二了,也不知他心理学看得如何了,是否还有机会可以相互交流。15年认识了圆圆,做为心理学发烧友的她也时常会和我讨论些心理学相关内容,于是潜移默化中又被加深了一层日常安利。
和晓晓在温州到宁波的巴士上闲聊时,我们也一致认为,掌握了心理学技巧的人,在生活中会过得更游刃有余。诸如两个人交谈时,便可以通过一些行为心理学或者微表情来判断对方对你现在的感官如何,是否真的有兴趣想同你继续聊下去,毕竟语言是可以骗人。甚至于将心理学用到极端的书中提到了很典型的最近正处于风口浪尖之上的PUA,那些四处勾搭无辜小姑娘的渣男,不也正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二重洗脑”,才能这样无往不利的吗?
然而时至今日,这仅仅只是我完整看完的第二本心理学相关书籍,思量及此都不禁要嗤笑起自己来。严格来说这还不是一本系统性的个人心理学研究著作,更接近于引导小白入门,为大众科普的趣味心理学。通过某个常见的社会现象来解释其相关的心理学名词所包含的意思,或者对于我们日常可能误解的词汇,做出更为科学的解释。阅读中发现很多现象都是我们平日里随处可见的,解释过后的确对其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于是乎我竟也开始理解起以往听起来很奇葩的作为。
疑惑的是“重口味”这一词,并不觉得哪里重口味了,只能理解为全书整合的心理学内容都是带有负面色彩表现形式,更甚有者因为受到此类负面暗示影响,释放的相关情绪也带上某些极端行为,属于十八禁的血腥故事,因此命名为重口味心理学。
就心理问题而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时常会有衰疲至极之感,因为恐惧、烦恼、金钱、学业、恋爱甚至基因遗传等原因,或多或少都诱发了一些心理疾病,这正常至极,无可厚非。不过有些心理疾病表现明显,甚至于影响到了周边的人,引起了周边人的关注;部分人则是属于表现不明显,连本人都不曾知晓在心底隐隐潜伏着某种心理疾病,旁人更是无从得知;部分人则对于心理疾病的认知还存有一定的偏颇,那不可理喻的重面子心态,一直暗藏在心中谋求自我解决,结果等到比死亡还要强烈的难过阴暗意念涌遍全身,承受不住其带来冲击引起爆炸,带来了无可挽回的遗憾。
内容的阐述上,语句简单直白,任何一个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的人都能够很好的阅读,不会产生研究报告式心理学著作生涩难懂的现象。语言组织上,内容之间经常会穿插一些网络用语,不但看起来幽默亲切,一定程度上还方便我们的理解,拉近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事实上,心理学本是一个严肃的学科,不是借以派遣无聊冬日的趣味故事,但是每个作者有其独有的叙事方式,有趣的不是心理学而是作者。这却很好的激发了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似乎可以更深入看一些其他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了。
比如最近在阅读的《人间失格》,里面的叶藏是不是也可以算是有心理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