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两本书,赖斯的成长回忆录《非同寻常》和米歇尔的《成为》,前者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非裔国务卿,后者是美国第一位非洲裔总统夫人。
她们都站在了女性的巅峰,一位未婚,一位已婚。
两位都是黑人女性。1965年,美国颁布了《选举权法》,宣告了种族隔离时代的终结。这一年,赖斯11岁,米歇尔1岁。
两本传记中,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教育的意义。
赖斯出生在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中产家庭,父亲是牧师和教师,母亲是教师,她是独女。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甚至在她3岁时就急不可待地准备送她去上一年级。
赖斯家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子优秀两倍,他们才能平等;优秀三倍,才能超过对方。父亲告诉她:“你可能在餐馆里买不到一个汉堡包,但也有可能当上总统。”
赖斯15岁就成为丹佛大学的新生,接着一路攻读取得了博士学位。在邂逅政治之前,她33岁就取得了著名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职。
米歇尔出生在芝加哥南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自来水厂的锅炉工,母亲是家庭妇女。她有一个哥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虽然不高,但对教育非常重视,他/她们兄妹的童年主要在读书、下国际象棋中度过。
米歇尔的父母一直坚持:“我们培养的不是小孩子,而是未来的大人。” 因此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会分析利弊,提供建议,让孩子自己决定,并承担结果,就像一个成人那样去思考问题。
米歇尔小学就在学校优等生班,高中考上了芝加哥顶尖的惠特尼·扬高中,大学考入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顿,以一级荣誉毕业,24岁在哈佛法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是谁说过,在阶级固化的今天,教育始终是成本最低却成效最大的逆袭之路。
当女性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高等精英,她大概率会遇到好的机会,成就好的事业,比如赖斯;她大概率会遇到好的异性,成就好的婚姻,比如米歇尔。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没有困惑。
在圣玛丽学院读高中时,赖斯也出现了因成绩不好被指导老师怀疑,因为年龄小而不被同学接纳的现象。
1975年,硕士毕业的赖斯竟然找不到工作,最后不得去做自己一直害怕的事情——当钢琴老师。在不明了未来该何去何从时,她第一次陷入了自信的危机。
在米歇尔遇到奥巴马之前,她的目标坚定明了,读好学校、做好工作、过好生活。遇到奥巴马之后,她被奥巴马的政治理想搞得精疲力竭。
她不得不平衡自己与丈夫的理想出入、家庭与事业的两难,甚至在出现婚姻危机时拉着丈夫一起去看心理医生。
强大如她们,也有如我们一般的苦恼,求学、求职、求偶、求子……欲求不得,迷茫无措。到最后,你会发现,她们最终还是求己,调整心态,回到正轨。
所以成才重要,成人更重要。拥有逆商,会比仅仅拥有智商走得更远。
赖斯和米歇尔都生长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无论家庭境况如何,父母都是恩爱的,这赋予了她们爱的能力,以及对婚姻美好的向往。
赖斯在成长过程中谈过几位男友,甚至出现过想嫁的冲动,虽然最终因为一些原因没有促成,但她有过恋爱的美好回忆,并与曾经的男友成为了终生的朋友。
美国媒体形容她是曾经美国总统小布什的红颜知己,是除了第一夫人劳拉之外,与总统在一起时间最久的人。她爱孩子,也很想组建一个家庭,但她至今单身。
米歇尔与奥巴马的原生态家庭差异很大,前者的父母婚姻稳定、至死方休;后者的父亲一直缺席,母亲两度离婚。这使他/她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差异很大。
随着奥巴马政治上越走越远,二人的婚姻裂痕也越来越大。米歇尔独自面对孩子的成长,对于丈夫在家庭的长期缺位心生不满、怨意频生。最后,她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开始解开心结,决定让自己快乐起来。
优秀的女人,有能力做一个有魅力但不孤单的单身贵族,也有能力经营一个不圆满但依旧幸福的家庭。
结婚与否,她们都始终如一,优秀就是她们本身。
据说赖斯有次买珍珠首饰,白人店员因其肤色怠慢她。她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我的能力让我站在这里成为你的顾客,而你只能为我服务。
据说米歇尔去买花,花店老板说;“你真幸运,嫁给了一位总统!”她微微一笑说:“我嫁给你,你也是总统!”
优秀到极致,全世界将为你让路,并被你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