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梁晓声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当知青的时候,排里有一名上海的男青年,年龄小,只读到初二就被下乡来改造,三年间,从来没有自己拆洗过被褥,每次都是班长替他缝上。
但次数多了也过意不去啊,然而自己也是真的不会,认为自己太笨,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阿拉天生不会做的,弄不好,不来噻,不来噻!
于是大家送他一个绰号“不来噻”。
有一年的夏季,有群女知青带头拆洗她们自己的黄棉衣,男知青看她们重新缝好后那么干净,便也动手拆洗重缝,竟然也做得和女知青一样好。这时的“不来噻”羡慕极了,央求班长也帮他重新拆洗,班长自然是爽快地答应了,但有些知青就觉得,不能一直这样惯着“不来噻”的臭毛病,他们坚决阻止班长帮忙,并和女知青打招呼,也不要她们来帮忙。
“不来噻”顿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他很淡定,认为总有心软的,“我就是不来噻,难道知青中一个肯学雷锋的都没有?”
而大家呢,也是装聋作哑,不接他的茬,“不来噻”终于意识到,再不自己缝,冬天要没衣服穿了,终于动起手来,大家看到了也是偷偷乐,他一边缝还是一边说:“阿拉是真的不会啦,天生就不是做针线活的料嘛。”
他的“缝棉衣工程”也确实进展缓慢,当别人结束一天劳动后轻松地休闲时,他只能一边缝着衣服,一边唉声叹气,埋怨大家没有情义。
但有一天,大家回宿舍时意外地发现,他还是在认真地缝着,但没有唉声叹气了,而是在轻轻地吹口哨。很显热,他缝出了感觉,越做越好。
有人说:“不来噻,也不要那么认真,太认真就是和自己过不去啦。”
结果他说:“阿拉才不会马马虎虎对待呢,谁的棉衣?阿拉自己的!缝不好穿在身上是谁难看?是阿拉自己,你以为我傻啊 ,这都不懂?”
他的话大出别人所料。而冬天到来前,“不来噻”终于穿上了自己一针一线缝好的棉衣,他神气地在大家面前踱来踱去,自我欣赏地问这问那:“看我的袖子、下襟缝得好吗?”
“不来噻”的故事还没完,后来他被调到了一个机修厂,对机械一窍不通的他在短短一两年内拆装技术突飞猛进,名字还登上了团里的简报,表扬他虚心好学,不怕困难。
是什么让一个连棉衣都拆洗不好的人,变成一个机修高手?
他得意地说:“自从有了那次拆洗棉衣的经验,我对拆装东西,觉得一点都不难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他以前经常挂在嘴边的“不来噻”,现在再也听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轻轻的口哨声,歌声。
因为他从这件让他很为难的事情中,找到了某种愉悦感、成就感,进而帮助他在做其他难事时,能从心底涌起一股强烈的自信心。而有的人,就只能一直深陷在难做的困扰中,唉声叹气。
面对困难时,收起你的抱怨,笑着对自己说:相信自己可以克服的。同时投入200%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地去做。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老生常谈的话,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简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