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患上了“语言贫乏症”
有人曾对古人的表达和我们的网络流行语做了一番对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形容人难看可以用“东施效颦”“獐头鼠目”,我们只会说“矮穷矬”“颜值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
网络流行语,到底是不是一种语言上的“病症”?这个话题貌似已经争论很多年。如果说它们都是语言的“毒瘤”,那显然有一棍子打死之嫌,因为毕竟有一些网络流行语已在口耳相传中“扶正”,得以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语言丰富性的有益补充,如“给力”“蛮拼的”等等。
但无论如何,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对于我们的一大影响是,终究患上了“语言贫乏症”。
“还是中文比较叼”
中国的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
正是因为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宋词元曲汉文章,才有了书法艺术,才有了记载王朝变迁的百家史册,也正是因为有了汉字,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才能够得以薪火相传。
对外“汉语热”,对内“汉语冷”,网络语言大行其道,全民学英语热潮方兴未艾,提笔忘字尤为普遍,怎样在全球化、网络语盛行的今天找到我们自己真正能汲取营养的东西,是我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最应该思考的问题之一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只要我们恪守本心,持之以恒,必将中华文字弘扬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