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从平凡中走来,你要问我想去哪里,我只知道,越远越好。”
2017年7月,我毕业了。结束了十六年的学习生涯,未来还会不会继续学习,我很肯定,会。但我再也不会经历这段活在象牙塔下的时光了。
虽是毕业一个月,事实上,我已经以全职的身份工作七个月了。毕业证书上,写着毕业日期的那一天,是我到达北京的那天。阳光很烈,北京的温度比我想象中更炙热,这个城市,我来不及多看几眼,转身便躲进了冷气循环的商场。
时间回到16年,大四来临的时候,除了毕业论文,课程已经所剩无几了。一年一度的秋招从九月开始,一直到十一月才结束,宣讲会在学校大大小小的教室进行得如火如荼。
其实我早在8月便开始关注秋招,只是那时候心比天高,关注的都是极为向往的互联网大公司,BAT的网投我每一个都没有落下,但后来的笔试却一个都没有着落。
后来热情多少也被磨灭了,偃旗息鼓的我最后去参加了某图在隔壁学校的宣讲会,偌大的教室,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人。我去得晚了,站在教室门口,同一个陌生人聊天,是某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回厦门休假所以顺便过来参加面试。
没过多久,宣讲会结束了,照着不同的岗位,人群被分散到各个教室,开始进行笔试。我走进教室,回头看见几个同系的同学。拿到试卷,都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当时选的是“产品经理”的职位,毫无岗位经验的自己,凭着大学时期兼职和创业的感受,写满了整整一页。交卷的时候把简历订好,走上讲台,讲台上提交的简历厚厚一叠。
后来又参加了某博共创的校招。因为简历上写了运营校园自媒体的经历,得到了面试机会。走进公司,偌大的办公室里,一排排开放式工位坐满了人。大家飞快地敲击键盘的声音,盖过了窗外的蝉鸣声。
在前台说明来意以后,我被安排进了一个隔音的办公室。里面已经有两位同学在等待。后来一共来了4个人。HR才过来开始面试,自己其实准备得并不充分。那些网上看过的面试技巧,紧张到想不起半分。面试虽然氛围轻松,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HR挨个挨个问问题,每个人的问题也略有不同。
但这个环节差距已经慢慢拉开,其中一个做美妆博主的女生,被HR留下,并示意我们其他人可以离开。第一次面试经历就在自己觉得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
半个月过去了,10月的时候,之前在美图投的简历突然有了回音,看到通知面试的短信开心到不能自已。特意提前从岛外出发,到了软件园的时候还是迷了路,问路的时候被某个公司的经理拦下,问我是不是在找工作,可以去他公司面试。那时候没有多想,出于礼貌,加了对方微信。
那天天气很热,厦门的太阳一贯如此,到公司已经大汗淋漓。为了想留个好印象,我特意在门外整理了头发和衣服,才走进去。在前台领了表格,填完便被叫去一个小隔间等待。大概20分钟,HR终于来了,是个漂亮的小姐姐,手里拿着我的简历和笔试答卷。
跟上一次不同,小姐姐是部门Leader,气势逼人。简单的询问之后,她就着简历上的经历询问了一些问题,提到认识的学姐也在她部门工作。后来给我出了一些关于运营的题目,紧张让我有点逻辑混乱,情急之下,我把简历翻过来做草稿,边写边解释。面试仿佛进行了很长时间,中途我瞥见旁边隔间的人很快就出去了。我心里突然稳了一些。
末了,结束之前,小姐姐问我,“如果通过了,你什么时候可以来实习?”,那时候我竟然犹豫了,我说,“必须实习吗?” 她点点头,我又补充了一句,“如果通过了,我可以考虑一下么?”
面试就这样结束了,之后再也没有收到任何通知。直到现在,我还以为,也许就是最后的犹豫让我失去了这个机会。
但当时的每一个选择都有可能改变现在。谁知道,到底是好是坏呢?或许对我来说,可能是好事。
两次面试失败以后,自己又去参加了几个校内的宣讲会。因为是现场面试,有些是走到门口,看到密密麻麻的人,想着得等到何时,我就放弃了。还有一个我耐心排队了一晚上,终于等到面试,递交了简历。后来也没了下文。竞争激烈,我何尝不懂。
这其实是一个极易迷失自己的过程。10月末的时候,我等不及了。不仅是因为秋招快结束了,也是因为自己要负担生活。那时候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无穷无尽的宣讲会与等待面试过程中,突然想起在软件园面试过程中添加的那个微信,于是尝试着联系了。
那是某网络公司厦门的分部,一份互联网产品销售的工作。后来才知道销售岗位流动性特别大,招人也难。但前提是只招全职,所以当时我带着简历去面试,经理听说我还没毕业之后,惋惜地说,可惜了,我们现在不接收实习生。留了简历,他说如果总部有招实习生,可以帮我推荐。
于是我又灰溜溜地回去了。心里有些丧气,也有些不甘。后来跟老师交流,讲起这件事情,老师建议说我可以去争取一些培训机会,尽管不能去公司,但主动去了解和学习,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好在我是一个容易听取建议的人。当天便又联系了对方,或许是经理被我的真诚感动了,也可能是真的缺人。经理说帮我去申请一下,后来没过几天,就通知我去入职了。
虽然没有正式入职,但底薪仍然跟其他同事一样,有三千。如果产品签单了,有提成。当时对我来说,可以一边上课一边工作,薪水也不是太少,已经很满足了。
但工作以后渐渐发现,电话预约常常被拒,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拜访客户又远又累,厦门虽然不大,但一出门就是半天,有一次作死穿了高跟鞋上班,跟着同事出门拜访客户,脚被磨了好大一个水泡。一路上只能忍着,晚上回家一看,脚后跟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从此随身必备创可贴,尖嘴高跟鞋也只能乖乖压箱底。
虽然我只是呆在分公司工作,但整个公司的销售群里有五百多人。不同的城市之间还要比拼业绩,工作压力相当大。虽然对于一个还未毕业的新人,经理对我已经相当仁慈,但每天提交的意向客户寥寥无几,还是免不了被谈话。
加上那时候还有几门课程,必须回学校上课。双重压力之下,我决定辞职。准备辞职的前几天,某一个意向客户竟然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决定签单了。最后签单也是在同事的帮助之下完成的。虽然单子金额不高,提成也不知道有多少,但回去的路上,总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高兴得不行。
虽然签单成功,但我还是决定辞职。理由很简单,每天晚上10点以后回家的生活,终究不适合我。经理对我不错,也再三挽留,那一个月我经常请假,竟然没有克扣底薪。后来发工资的时候,加上奖金,我竟然收到了四千多一点。
销售的工作辞掉以后,已经是十一月末了。秋招已经结束了,毕业论文也快交稿了。那时候自己意识到不能再盲目找工作,于是我选择寻求帮助。当时在某求职群里添加了一个求职机构老师的微信,花了半天去做了求职咨询。听完我的介绍和想法,老师说了一句,你来得太晚了。
其实我早就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在交流过程中也都是自己在说,问题都被自己讲出来。但有时候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迷茫的时候,你需要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提点。
回来以后,我下定决心要在新年来之前找到工作。于是找父亲借了一笔钱,交了学费,报了求职培训课程。那是工作以后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找父亲求助。
有一句话叫做,能花钱解决的事情不要花时间去解决,我是认同的。12月,我一边完成毕业答辩,一边参加求职培训,课上得不多,一次一对一面谈,帮我打消了一些疑虑和不切实际的看法;一次简历培训,认识了一些同在求职的同学,其实他们都很优秀,有的同学手上已经有好几个offer,还在寻找更好的。
其实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后来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去了解。
12月过中旬了,机构帮我推荐了几家公司,让我去投简历。第一家是制造业的上市公司,面试很顺利,我应聘岗位是新媒体,但对方希望招聘编辑,新媒体则是其次,最后部门Leader 考虑到我并没有刊物排版的专业知识,最后还是委婉地拒绝了我。
第二家公司是北京一家创业孵化器在厦门的分部,人不多,同事只有5个人,朋友推荐,我投了简历,很快便得到了回复,面试也很顺利,最后还提了自己的期望薪资,并拿到了口头offer ,但那时候没有马上答应,便借口需要询问一下父母的意见。
第三家公司是机构推荐的,是一家眼科医疗集团,我也是第一次开始了解医疗这个行业。岗位是集团网络部的新媒体,整个集团人很多,集团网络部就有50余人,面试很顺利,上午面试,下午便收到了电话offer 。
这个时候我已经没有再投简历面试了,对我来说,时间比观望机会更重要,我想就这两家公司做一个选择。
其实那时候更在意薪水,自己对孵化器更有好感,因为我提了薪水四千,对方表示可以尽量满足我。但医疗集团这边,给予的转正底薪是三千,实习期也只有两千七,并且没有奖金。告诉我只有拿到毕业证才能转正。权衡之下,我觉得前者更有吸引力。
但机构的老师则不认同,他们提醒我医疗集团工作更稳定,未来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也更大,应届毕业生的薪水只有三千是常态。而孵化器公司则像是一场资本的游戏,况且分部只有5个人,他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5个人可以做什么,总部如果不想要你了,分公司说没就没了。”
大概是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回想起自己的上一份工作,也是因为分公司业绩不佳,常常面临拆伙的风险和压力。于是我最终选择了这家医疗集团。17年1月5日,我以实习生的身份入职,开始了全职工作。
17年的春节特别早,没有年假的我,春节按公司规定只有三天假期,月末我不得不请假回四川,并于2月初再返回厦门上班。
因为请假等种种原因,工作第一个月,到手的薪水不到两千。那是正式工作后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如此地渺小。但我却没有选择,因为那是我自己争取来的,付出了时间和金钱,最后握在我手里的一根稻草。
但你知道,故事总不会就这样结束的,后面的故事我们下次再聊。
文/蓿流一
◤蓿流一◢
见过文字神奇的力量,努力做一只写出好文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