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正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才提醒我们更加珍惜相聚的缘份,珍爱圆满的中秋夜。
今年的中秋节,先是看到小学微信群里有同学在为亲戚转发“轻松筹”,继而是小区群里有邻居在呼吁大家帮忙寻找她家走失的老年痴呆的爸爸。同学们默默地关注和捐款。邻居们则是踊跃地把寻人启事转发朋友圈,帮忙出主意,更有人主动要求分配线路去分头寻找。
现在的人都活在手机里,似乎总要在什么要紧事面前,才能不显得那么生分。不像我们儿时,小孩子端着个碗可以串几家门吃几家的菜。大人买甘蔗一买一大捆,街头巷尾的都分一分。
那时候的中秋节,家里要提前几天炸酥饺,几家人常凑在一块加工馅料。就连月饼,也是大家各报个数再由内行的人去饼干厂一并搬回来。
中秋夜,早早的吃完晚饭,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高的矮的桌子就从各家搬了出来,拼在院子里,巷子中。大人们把各种水果和糕饼一盘盘往桌上摆,摞得满满当当,只留下桌子尽头摆一排茶杯,有茶叶,没茶水。老人家把折叠成莲花的纸钱一朵朵往桌上供成一座座金山,还不忘剪大红的剪纸去装饰雪白的书册糕和光溜溜的柚子。小孩子抱来新发的课本和纸笔见缝插针地在桌前凑热闹,虔诚地祈求月娘保佑自己不怎么用功也能把功课读好。
那时候的房子是不是太矮,月亮离得那么远,总是要等到我们心焦才能够望到。大人们说踩上长板凳,隔着白手绢就能够看到月亮上的嫦娥,我爬上去却始终只看到小伙伴的后脑勺。
供桌上点着一对对明晃晃的红烛,是巷子里最亮的夜晚,孩子们的心情也像烛火不停的跳跃,到处疯跑,连说话的嗓门都在一声声提高。似乎不吃月饼,光这样跑着喊着,就已经很美好。
那时候,我们最大的满足,就是热闹。
而今的中秋节,手机里的祝福和红包雨也很热闹。我们喝着很考究的茶,吃着定制的手工饼,刷着热闹的朋友圈。
月亮也无遮无挡。
邻居们在阳台上也摆着供桌,还是一样的红烛,只是客厅的灯更亮,有风没风,烛光都只是一个火色的点,跟热闹无关。
孩子们各自在自家窗口,支起望远镜,他们不找嫦娥和玉兔了,他们记录月的坑坑洼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