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者的一天
对不起,你可能买到了假知识 ,买的只是自我提升的心理按摩。
杜拉拉奋斗了3年,却没能升职。
如何迅速提升自己,是她每天焦虑的心病。
她的一天从《逻辑思维》开始,边洗漱边听罗胖掰扯,地铁上抽空打卡背单词;上班一阵忙,歇下来刷刷知乎,订阅的专栏有更新,又发现几场感兴趣的Live顺手赞助下,有空再看。
午饭时,边吃边玩手机,几十个订阅号的推送消息看也看不完,先收藏有空再细读;下班后等外卖,有点无聊,花几块钱偷听分答上的名人60秒回答,大V们很有趣很鸡血,就是声音有点难听;晚8点,99元的“60天引爆学习力”付费社群,马上要开课,赶紧进群充电学习,买的PPT高阶课程时间冲突,只能放弃了。
杜拉拉觉得自己度过了自律而充实向上的一天,刷个朋友圈,沉沉睡去。
这是很多白领,很多知识付费者的典型一天,被信息焦虑和成长焦虑驱赶的一天。
什么是知识付费
所谓知识付费,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其实,知识付费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传统的教育、出版、媒体等行业其实都可以被纳入广义上的“知识付费”范畴。只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载体与呈现形式的变化让现在通常意义上的“知识付费”与广义的“知识付费”有了较为明显的边界。比如罗永浩就认为,近两年大家谈论的“内容付费”和“知识付费”,本质上是“原有的教育、出版、传媒三大产业之间的边界和逻辑发生松动之后所出现的一个机会”。
2016年被媒体称为“知识付费的元年”,得到、喜马拉雅、知乎Live、分答等知识付费产品纷纷上线。有数据称,2016年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增加了3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5000万人。各种 知识付费产品如过江之鲫,应接不暇。
知识付费之我见
知识付费看起来美好,知识生产者迅速变现,在有偿激励下持续高品质输出;需求者花一点钱,换来老司机几十年积累的知识或经验。但别高兴的太早,这就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在移动互联网的新瓶子里装上成功学的老鸡汤。
知识付费中很多的内容都是别人打包出售的“二次知识”,加上了他的理解,他们是善于营销、善于传播的知识网红。如马东、罗胖、李开复、樊登、咪蒙等超级IP身上,他们作为自媒体商人,是原创知识的二道贩子,把知识加工成小剂量的营养配方,用高明的故事化表达送到嘴边,不经思考就能顺滑服用。这些所谓的“知识干货”,“太干货”了,在被打包出售的同时过滤了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只是变得更容易装潢和成为自己的社交谈资,真正有用的实际的东西很少。所以这些所谓的知识付费,当成眼界的开阔,接触新鲜事物还是可以的,但是真正要用在实际中,还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的,毕竟学习这件事情,谁也替代不了你,你听别人说了一万种游泳的理论干货,不行动,你还是一个“旱鸭子”。你买的不是知识,可能只是是心理按摩,是天天向上的成长幻觉。
正如前边所言,这并不是说只是付费一无是处,那么多人去追逐,知识网红“苦心孤诣”打包的碎片化的知识,读读还是可以开阔眼界的,甚至还可以娱乐身心,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同时这种心理上的按摩,自我感觉良好,有些时候还是起到一些作用的。说起来,好像自己多努力上进,多优雅似的。明白了这些,你不差钱当然买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无伤大雅,但是专业的,这些人讲不出来,也没那么多精力讲出来,他们提供的是商人的短平快的文化快餐。
有句话叫“给的再多,不如懂我”。所以,对于知识付费这件事,我保持冷静,不能一味抹杀,但也不会天真到买了罗胖得到里的某个经济学的讲座,就以为自己经济学大师了,牛气哄哄地在人前显摆了。几斤几两还是在我心中的。
写在最后
付费的知识鸡汤虽好,可不要贪杯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