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这本书是让我的心灵得到实质性提升的一本书,作者是加拿大克里斯多福·孟,并由张德芬、余蕙玲译。张德芬自称自己很少在一本书上读过两遍,这本《亲密关系》就是其中之一度过两遍的书籍,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心中的感想是“这本书读上十遍也不为过,要想完全吸收书里面的内容,需要通过一生的学习和实践”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心灵,更加认识自己,而亲密关系就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
《亲密关系》这本书通过写与伴侣相处的四个阶段来详细的为读者诉说了为什么很多人的亲密关系会出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哪里。
第一阶段:月晕现象
在这个阶段的情侣体温通常都比正常人高,是一个让人满心温暖的阶段,也是人类七情六欲中最强的感情。
两人一开始互相吸引,一步步发展出浪漫的火花,彼此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对方,也尽力的收好自己坏的一面。
<吸引>
我们追求或者说吸引别人来做我们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陪伴、照顾、了解、支持、接受、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但若我们相信我们的所需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许多事物,都要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话,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如果你希望那个人觉得你很特别,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你也是个拥有他喜欢的素质的人,而对方为了吸引你,搞不好在做同样的事情。这种互动关系,通常是开始交往的原因,也就彼此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以及对方喜欢的某些方面的素质(我们会表现出最好的一面来吸引异性,哪怕是连我们自己都讨厌的面具下隐藏的需求。)
<梦中情人>
孩童时期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如果孩时这两点缺乏,长大后我们会以自己缺少的部分作为参考(比如:不自信、不爱说话、得不到认同、常常被责怪)来描绘、构建心中的梦中情人形象。每个吸引你的异性都至少有一项或者几项你梦中情人的特质,但很少有符合三项的,全部符合可能一个都没有。
<改造>
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在理想但并不完美的范围的异性对象,得到手后再想尽办法将他慢慢改造成自己梦中情人的样子。这种修饰或者彻底改造伴侣的企图,很快就会让我们走上通往地狱的道路。我们应该丢掉改造伴侣的想法,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为你天生打造的,可能你的伴侣和你在一起也是想为了改变你,唯独只有一种方法让两人的关系更加亲密,那就是想尽办法改变你自己。
<明示和暗示>
在伴侣没有满足你的时候,你就会用明说或者肢体语言、冷冰冰的话语暗示的方式。但不论用暗示还是明说的方式提出要求,都要必须明白一件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不管我们多么努力运用明说或者暗示,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绝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
<期望>
期望=愤恨的前身,换句话说,期望终究会转变成愤恨。
人一旦进入爱河,难免会对自己的伴侣有过高的期望,而期望则是通往地狱的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自己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一旦伴侣做出的举动与自己的期望不符,不接受、不自在、试图改造的想法就来了。
很多人认为需要某人就等于爱他:“你看我多么需要你陪在我的身边,我是这么的爱你!”其实不然,我们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们小小的自私需求。
如果我们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我对妻子有所期望,而在她做到之前,我们无法快乐起来,因为小我没有得到满足,我们不愿意去爱我们的伴侣,就这样将我们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
试想,如果你的伴侣试着满足你所有的需求会发生什么?
他(她)可能得随时察言观色,想办法在适当的时机满足我,还得注意质量的好坏以及时间的长短。我想这样过一个星期,他可能就属于精神崩溃的高危人群了。我们应该降低对自己伴侣的期望,在你对亲密关系有存在不满时,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
(最后在这个阶段想要安全度过“月晕现象”,你就要学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然后你能和情人分享的事情就更多了。另外,着接纳你的伴侣,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会放手和接纳后,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