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高濂说:“嗜香者,不可一日去香”。香是书斋的标配,明人把香作为文人书斋清供之一。斗室内,书、砚、墨、琴、香、香奁、隔火、炉灰、炭、宿火、榻、禅椅、 隐几、蒲墩、蒲团、滚凳等应有尽有。
文人一天的书斋生活,也是从一炉香开始的。
毛元淳在《寻乐编》中说:“早晨焚香一炷,清烟飘翻,顿令尘心散去,灵心熏开,书斋中不可无此意味。”
毛元淳将焚香视为书斋品味、乐趣来源之一。香的清芬可驱除书斋秽气,增添书斋环境的清芬气息,另外,香还具有醒神之功效,有利于读书著作。
焚香伴读作文,是古代文人的共同追求。而用香一事,甚至发展成为一门学问,是名仕生活的重要标志。
诗人陆游对焚香一事十分看重,在生活维艰困厄,酒钱都凑不齐的情况下,也要有一缕清香伴读书。他的《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描写了当时的生活处境:
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
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
焚香伴读书,最浪漫美好的场景,当属『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风流才子在秉烛夜读时,有一位女子陪伴左右负责焚香一事,烧炭、埋炭、理灰、添香......
在古代,许多女子都精通用香一事,焚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清晨起床梳洗打扮好后,要先在闺房中焚上一炉香。
梁清标《春闺》词:“奁镜初开,流苏乍暖,启窗犹寒。引螺黛、巧画双眉,宝鸭频添,香篆袅袅轻烟。”
诗词描写了早春时节,一位芳龄女子晨起对镜画眉妆扮,并在宝鸭香炉中添加香篆,香烟袅袅中,芳年无限美好。
这首《春闺》词中,女子用香方式是“焚香篆法”,香篆,又称印香、篆香,用镂空的山梨或楠樟木制成的模具,将香粉压制成连笔的图案,即成篆香。
宋人释居简有《香篆》一诗:
明明印板脱将来,簇巧攒花引麝煤。
不向死灰然活火,此中一线若为开。
焚篆香法,需静心、慢弄,因为取用的香是呈松散的末香,要用模具造成绵延不断的图形,提取模子时很容易碰坏图形,所用打香篆也是一个“技术活”。
在宋代就有以“打香篆”谋生的人,宋人笔记《梦梁录》中记载,临安城有专门为人“供香印盘”的服务,他们包下固定的“铺席人家”,每天去压印香篆,按月收取香钱。
在古香方中有许多用来打香篆的印香方,像“龙麝印香”、“乳檀印香”、“百刻印香”、“木犀印香”等。
不同的生活场景,焚用不同的香,是古人用香的标准。选择符合当时美感的香品理念,在《香乘-晦斋香谱》“五方真气香”中有所体现:
东阁藏春香,主春季,宜华筵焚之。南极庆寿香,主夏季,宜寿筵焚之。西斋雅意香,香主秋季,宜书斋经阁内焚之。
北苑名芳香,主冬季,宜围炉赏雪焚之。四时清味香,主四季月,画堂书馆、酒榭花亭皆可焚之。
如今,我们总说把生活过的精致一点,何为精致生活?古人对用香一事的讲究,应该是对精致生活最好的诠释了。把生活过得精致,不妨从焚一炉香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