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疾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身体虚弱和正气不足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再加上体内寒湿瘀滞,气血气机无法顺畅流动,诱发内脏疾病。
中医认为疾病是如何产生的?
1.从虚到寒。
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期重视体力和脑力劳动、脾胃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生病后恢复不当会导致脏器功能下降和能量不足,导致气虚。其主要症状是疲劳和头晕。容易疲劳。一点活动后气短。容易出汗,伴有宫寒痛经。怕冷和慢性腹泻。这些人主要是补气健脾,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放松;注重吃山药、鸡肉、南瓜等补气食品;适当晒太阳,学会减轻压力。
2.从寒到湿。
阳气不足,体内的水不能发挥温暖的蒸腾作用,不能转化为人体使用的营养物质,汗液和尿液排泄受阻,影响水的运行和新陈代谢,水停留在体内,从而产生湿邪。身体潮湿的人的主要症状是肥胖。精神困倦。四肢疼痛和水肿,这些人很容易患肥胖。慢性胃肠道疾病、高脂血症、腰腿疼痛等。通常应保持适度的运动,如快速行走。慢跑或打球来改善寒冷和潮湿的体质;不能呆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雨后及时换衣服;多吃约伯的眼泪。白萝卜。扁豆和红豆。
3.从湿到凝。
湿容易凝结成痰,湿和痰是水代谢的异常产物。停留在体内会阻碍气血运行,阻碍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循环。其主要症状是嗜睡、头晕、胸闷,易患肺肿瘤、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或支气管炎。
4.从凝到瘀。
由于气血停滞,当身体某一部位运行不顺畅或运动时,会产生血瘀。其主要表现为疼痛,伴有深色面部和舌头淤积。这些人是癌症的高危人群。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调理,保持精神舒适,多吃黑木耳、黑豆、山楂和玫瑰,并保持适度运动。
温馨提示
血瘀长期阻塞经络,使气血堵塞不光滑,导致停滞和拥堵。其主要症状是皮肤暗沉、嘴唇暗沉、头晕、胸闷、四肢麻木等,说明身体状况极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和血液粘度,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