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追寻家乡容颜的“味道”
二姑和姑父要到大姐家去。他们一直牵挂大姐,原因是一大家人,除了老辈一两家在农村,小辈们现在就只有大姐在农村坚守。虽然大姐和姐夫在城里也买了楼房,但大姐依旧喜欢在农村生活。
大姐是我们小辈们的老大,小时候因家庭困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供弟弟妹妹上学,大姐初中未读完就回家务工,直至后来结婚成家。
大姐家住在村委会旁边的四组,近两年由于疫.情,我们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我也没去过村上转悠过。
村委会离母亲家约么一公里多远,上路拐过一个弯时就看到了从南向北流经村子的疏.勒河支流。由于比马路低很多,那条河从路面看去时隐时现。当车子开过第二道弯时,河面完全露出了它湛蓝色的面容。
我惊奇地发现河面、河岸和河上的桥都大变样。河面比以前宽了许多,水也多了许多,到了河岸的半腰身。河岸上曾经堆满垃圾的不堪样不见了,变成了绿植。桥两侧的水泥栏杆换成现在的防撞安全隔离带,大抵是为了预防行人安全。
小时候通过这座桥时,总觉得桥面很宽,桥两边的水泥护栏也很高,桥下的水很蓝,流动的速度不紧不慢。我们总会趴在栏杆空隙处向河里掷石子,还比赛谁投掷的石子最远,打的水花最大。
当然还喜欢在桥的北边抓鱼,原因是北边河底高一些,那里的水浅。有时也不是去抓鱼,而是赤脚趟水玩。若是到了夏天,我们还总在转弯处的低洼塘里洗澡嬉水。
记得有一次傍晚和小伙伴们去洗澡。刚下水,脚就被水里的碎瓶渣扎破了脚。从此以后,我再也没到那个水洼塘里洗过澡。
河岸两旁不是曾经裸露的土层,或是滑落的土坡,而是统一进行了网格加固和绿化。种植的苜蓿草毛茸茸、绿茵茵,遍布满坡,自然清新。河岸上平整的有型有样,还做了硬化、铺了渗水砖,成了一个大广场。广场上有凉亭,有座椅,是一处休闲纳凉的好地方。
岸边还有几棵弯着身子,满身皴皮的老沙枣树。树顶颤颤巍巍地挂着几粒红沙枣,低处的树枝上冒出泛着白光的小嫩芽。记忆中,这地方曾经是村主任家的后院。那时的沙枣树长在他们家用柴草围拢的后院里,我们每天上学经过那后院墙时,总会对树顶上挂着的几粒红沙枣望眼欲穿。偶尔遇到刮风的早晨,也能幸运地捡到一两粒红沙枣。于是,赶忙在衣角擦拭两下,迫不及待地就塞进嘴里,慢慢咀嚼,甘甘甜甜,柔劲十足。要知道,小时候,沙枣就是我们最好的零食。
车子继续往前走,一座座白墙灰瓦的二层小洋楼跃入眼帘,这又着实令我们惊叹四起。没想到两年没来,曾经那些冒着烟囱的农舍全不见了,取而代之地是统一修建的康养示范住宅楼。看样子新农村建设的确改变了村居生活现状,不仅提升了村居生活质量,还处处流淌着接地气的文化品味。
大姐也搬上了小二楼,三室一厅,屋内装修简约现代,卫厨设施井然有序。临窗而眺,东面是广场小河流水,南面是广场小桥流水,绿树成荫,全然没有小时候土路、土坡、垃圾成堆的不堪样。
向西看去,是一个大广场和一座戏台,这又引起我们一阵热烈的追忆。
戏台是由以前的大剧院改建的,而那个大剧院也留下我们太多的记忆。
小时候逢年过节,剧院里都会唱戏,什么《火.焰.驹》、《窦.娥.冤》、《辕.门斩.子》、《陈.世.美》等等秦.腔梆.子都是我们常看的戏剧。演员也都是村里自培自成的。其中,大姐、二叔和二妈就是其中一员。
看着挂了中式壁沿、有着平坦地坪的大戏台,耳畔仿佛响起锣釵相印、二胡伴奏的秦腔声,“陈.世.美”的忘恩负义、窦.娥的千.古.奇.冤又浮现于眼前。
看着眼前新农村容颜的“升值”,二姑和姑父一遍遍感叹“真好!”“真的是好呀!”
看着熟悉的河流、广场、凉亭、戏台,每一处新“容颜”,真的都令人欣喜不已。
社.会的进步,既缩短了城乡差距,还提升了文化品味,让农民不离开心心念念的土地,就能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
窗外一阵凉风吹过,河边的柳树摆动着婀娜的腰身,随风带来一股从未有过的、充满现代气息的、纯朴的乡村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