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任务。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和随意性初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1.记忆容量的增加3岁约3个信息单位,6岁约6个信息单位。帕斯夸尔-莱昂内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工作记忆中持有信息的能力也在增长,他称这种能力为记忆空间(M空间)。
2.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幼儿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目的还有困难。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晚期有意识记和追忆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质变。
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语词记忆发展更快。二者的区别只是相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形象和词都不是单独在儿童记忆中起作用。
4.自传式记忆的发展自传式记忆是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儿童对新异事件的自传式记忆常常是相当好的,但婴幼儿对事件的记忆非常容易被误导,他们会以为一些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和原先虚构的事件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5.元记忆的形成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幼儿期的儿童开始对元记忆有了初步的认识。弗拉维尔认为元记忆包括记忆主体方面的知识、记忆任务方面的知识和有关记忆策略方面的知识。
6.记忆策略的形成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完成记忆任务而采取的方法或手段。弗拉维尔等人提出记忆策略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为:0—5岁,无策略;5—7岁,不能主动应用策略,需要诱导;10岁后,主动自觉采用策略,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发展起来。常用的记忆策略有:复述和组织(系统化)。
(二)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的特点
(1)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派生出幼儿思维的经验性、表面性和拟人性,这和幼儿知识经验贫乏和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有关。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幼儿初期,更多地运用直觉行动思维;幼儿中期以后,则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幼儿晚期,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
(3)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用,最初只是行动的总结,然后能够伴随行动进行,后来才主要依靠言语来进行,并开始带有逻辑的性质。
2.皮亚杰关于幼儿思维的研究
(1)三山实验
把大小不同的三座山摆放在桌子中央,四周各放一把椅子;带着儿童围绕三座山的模型走,使他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三座山的形状;走完一圈后,让他坐在其中的一把椅子上,并把布娃娃依次放在桌边的其他椅子上;问:“娃娃看到了什么?”然后向儿童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出娃娃所看到的那张照片。如果儿童能挑出从娃娃的观察角度看到的“三座山”的照片,则说明他已经摆脱了自我中心性思维。
皮亚杰认为,处在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基本特征是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自我中心是指从自我的角度去解释世界,很难想象从别人的观点看事物是怎样的。他设计了三山实验来评价儿童能否采用别人的观点看待事物。(2)守恒
“守恒”是皮亚杰的术语,是指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特性。包括液体守恒、数量守恒、长度守恒、体积守恒等。在液体守恒实验中,3—4岁的幼儿一般只注意到新杯子的高度;5—6岁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他们能意识到杯子的高度和粗细,但同时考虑两个维度有困难;皮亚杰认为儿童一般在8岁左右达到守恒。
(3)类包含
类包含指一类物体与其子类的关系。原则上,总类中物体的数量必然大于任一子类中物体的数量。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乏这种推理能力,不能同时想到一个子类和整个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