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补短板思维
“总分”衡量模式对学生认识发展影响不小。
语数外哪门弱补哪门,在总分觉得输赢的形势下,更多学生被教导把非擅长科目从60分提高到80分,而少有人去把英语从95分提高到98分甚至100分。因为同样的努力,前者会得到更多的效益。
这种补短板思维在分工协作的职场上是不适用的。
职场追求专业,把长处发挥到极致,社会为你的专业价值付费。
2.急功近利思维
“我怎么面对那么多各方面都优秀的人?”网上不乏这样的问题,
很多人生怕自己哪方面不如人而产生自卑,这是一种忽略了社会复杂性的单一思维。
不要看到别人练出了马甲线就担心世界是别人的了,于是赶紧加入马甲线训练队伍,结果反而把真正重要的事情丢下了。
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情,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胜过急功近利地跟风模仿。
3.不分场合地学习思维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越学习越容易被认可。
而职场人的天职是贡献价值,体现的价值越大,相应得到的报酬和社会认可也越多。
社会提倡终生学习,但我们要注意场合。
某个HR曾提醒过一个实习生:“上班时间是你产出的时间,你上学的时候干什么了?公司不为你的个人成长和学习埋单。”
刚进公司的菜鸟有急切的学习动机,但牺牲上班时间明目张胆地行使你的学习行为不合乎契约精神。
除非公司允许你可以把上班时间应用于个人提高,但是几乎没有哪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愿意倒贴钱栽培员工。
4.排他性思维,缺乏合作意识
从小到大,学习都是自己的事情,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产生一种排他性思维。
脱离学校进入社会后,这种思维带到工作中,会给团队协作带来不好的影响。
在工作中,需要有竞争意识,但是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更多时候需要有“共赢”的合作意识。
5.等待答题惯性
多年如山的试卷反馈,被试题-标准答案训练出等待答题惯性的学生思维,依然不适用于职场。
职场上需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往往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
工作中,很多问题是隐性的,你不发现、不提问,就只能被动等待问题出现-糟糕的是,可能等到问题自己呈现的时候,已经宣告你失败了。
6.从一而终的选择题思维
学生时代要做大量的试题,而这些试题往往都是四个选项,交卷后就不能再改动了 ,这样容易形成僵化刻板的选择题思维。
很多人纠结毕业后去大城市好还是回小城市,仿佛选错了去处就会困死终生。
年轻的时候要勇于试错,并且马上调整,不必抱着从一而终的选择题思维,在一棵树上吊死。
7.没多层次沟通思维
普通学生平时的交流对象多是同班同级的人,思想和意识状态相近,不需要太多的理解成本,思维模式比较单一。
而进入社会后,很多时候需要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所以在职场上,除了本部门的同事,应该多与其他部门的人多沟通,即使是前台小妹,也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
尝试多层次沟通,有利于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方式,对职场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