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采铜《精进》第二章: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很多人面对选择都很纠结,总是左右为难,犹豫不决。采铜在《精进》一书的第二章《寻找心中的“巴拿马”》中将教你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对,你没看错,比好更好——仅仅是好的选择还不够,你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

图片发自简书App
德国著儿童文学家、绘本画家雅诺什画过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叫《噢,美丽的巴拿马》:小熊和小虎是两个好朋友,一天小熊看到河面上漂来了一个装满香蕉的箱子,上面写着“巴拿马”,他俩决定去找这个叫“巴拿马”的地方,因为那里会有很多香蕉,应该是他们梦想的地方。经过了一番跋涉,他们终于来到了这个叫“巴拿马”的地方。可他们发现,这里就是他们原本居住的地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努力跋涉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搞明白,哪里才是我们心中的“巴拿马”。


1.从终极问题出发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也就是说,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进行考察,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因此,能否做出一个尽量好的选择,跟我们所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如果刚好周围的环境不是很好,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这也是很多年轻人宁愿舍弃家乡安逸的生活也要留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艰难打拼的原因。

假如我们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不论环境如何,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正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雷教授所说:“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要能权衡好本末轻重,就得有价值意识,也就是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而一个人的目标和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采铜把格局分为四个层次,零度格局,盲众,看到的是幻象和噪声;一度格局,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自我与整个人类之间的纽带。

无论现在处在哪一个格局,采铜建议你在现有格局的基础上,再稍微往上走一步。

2.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采铜发现很多自认为走入两难困境的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只有唯一的理想目标;理想目标与当前处境相反或者相差悬殊,两者构成严重冲突;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导致了糟糕的内心状态。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自己被一些隐含假设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只在极少数的“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还有更多的“可能选项”。

实际上这些隐含假设虽然看上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却禁不住仔细推敲一下,它们不过是不同形式的“偏见”。

识别出隐含假设及其中的不合理性之后,可以尝试换一种思维方式,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找出更多的“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本书作者总结了三种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希望帮助到正寻找新方向的人们: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有的人同时有多个不同的人生目标,但又不知道怎么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无所适从。目标悬置就是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不是放弃,只是悬置。等到时机成熟时,你又可以重新开始。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有的人认为的工作和爱好是对立的、冲突的,而能力也是可以迁移的,当你处在才能无法发挥的境地时,可以探索施展你既有能力的其他可能性,这不失为寻找人生出口的一个方法。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关于工作和爱好,有人认为工作是“要我做”,是被动接受的苦差事;爱好是“我要做”,是图个消遣娱乐。换个角度看,工作也可以变得活泼、主动而享受,爱好也能由“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图片发自简书App

3.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现在的人们常常因为选择过多而痛苦。该如何从中找到一个最适合的正确选择呢?这时就需要进行精细化思考,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维度分析法,就是把各个选项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以选择职业为例:

第一步,重新定义问题。从源头开始梳理,去想一想你为什么要工作,以及你想通过工作得到什么。

第二步,因素穷举。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些特征应力求全面,同时又与问题相关。

第三步,因素赋权。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5分到5分)。

第四步,综合评定。可以列出一个表格,依次对每个选项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0到5分),计算出各选项的加权得分总和,然后取得分最高者。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图片发自简书App

4.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一个选择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但是多年以后,它又有可能被一个新的选择颠覆。所以,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深刻的经历和体验会被永久地保留下来。

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时候,身份就成了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框,限定、阻碍了我们的思考。于是虽然我们在做选择,但又好像我们只是在做一些注定要做的事罢了。

但是按照发展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自己建构起来的,这建构的过程由假定、选择、校正原先的假设、重新作出选择循环往复构成。

所以我们大可以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有时候我们会选错,甚至为这个错误付出太多,但是没有关系,我们仍然可以重新作出选择,因为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并且,重新作出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全部推倒重来,不是把“过去的我”全部抛开,而是让它在修剪之后重新生发出新枝。


对《精进》一书七个阅读章节进行拆解,每天10分钟,7天读完一本书。

期待我们一起“精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