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正蒙》卷11三十篇诗解2
题文诗:
功业不试,则人所见,者艺而已。凤至图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倘若,不至则夫,
子之文章,知其已矣.鲁礼文缺,失不以孔,仲尼正之,如有马者,不借人以,乘习不曰,
礼文而曰,史之缺文,祝史所任,仪章器数,而已举近,者而言约。师挚之始,乐失其次,
徒洋洋盈,耳而已焉;夫子自卫,反鲁一尝,治之其后,伶人贱工,识乐之正。及鲁益衰,
三桓僭妄,自太师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乱圣人,俄顷之助,功化如此,
曰用我者,期月而可,岂虚语哉!与与如也,君或在朝,在庙容色,不忘向君。君召使摈,
趋进翼如,此翼如左,右在君也。没阶趋进,翼如张拱,而翔宾不,顾矣相君,送宾宾去,
则白曰宾,不顾而去,矣纾君敬。上堂如揖,恭下堂如,授其容纾。冉子请粟,与原思为,
宰见圣人,之用财也.圣人于物,无畔援虽,佛肸南子,苟以是心,至教之在,我尔不为,
已甚如是.孔子欲居,九夷不遇,于中国庶,遇于九夷,中国之陋,为可知焉。欲居九夷,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邦可行,何陋之有?栖栖者依,依其君而,不能忘也。固犹不回.
仲尼应问,虽叩两端,而竭然言,必因人为,变化所贵,乎圣人之,词者以其,知变化也.
富而可求,虽执鞭士,吾亦为之,不惮卑以,求富求之,有可致之,道然得乃,有命是求,
无益于得.爱人以德,喻于义者,常多是故,罕及于利;尽性者方,能至命未,达之人告,
之无益故,不以亟言;仁大难名,人未易及,故言之鲜。
【原文】:功业不试,则人所见者艺而已。【译文】:如果自己德能具备但是没有被朝廷任用,那么人们看到的就只是一个具有才艺的而并非有政治抱负的人(古来失意者皆是才华横溢者,但是都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一生自嘲,游荡于山水之间)。【原文】:凤至图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则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译文】:凤凰飞来,河图出现,这是文明之国的象征,伏羲氏、舜和周文王的德能感召来了天之瑞相;如果没有出现这些瑞相,那么孔子的文才大略已经可以告一段落了(说明天德与明君息息相关,地上有至圣至明的贤达人物出现,那么天地都会赋予他美好的瑞相,以示现他们的广博情操)。【原文】:鲁礼文缺失,不以仲尼正之,如有马者不借人以乘习。不曰礼文而曰史之缺文者,祝史所任,仪章器数而已,举近者而言约也。【译文】:鲁国有很多的礼仪文化都有缺失的部分,却不能重用孔子让他来补充完善,就好像有马匹的人不愿意将马借给他人让其驯服一样。不说礼仪文章本身的缺陷却认为历史上原本就缺少这方面资料,这是掌管记事的官员职责所在,只是统计仅有的礼仪章程器具的数量,孔子举出身边的例子却涵盖了以前历史的失误(不能重用贤才弥补礼仪的缺失,是担心时代不同,但是圣人尽道其中,总是在传达天道使命,不会违背自然大道而行)。【原文】:“师挚之始”,乐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焉;夫子自卫反鲁,一尝治之,其后伶人贱工识乐之正。及鲁益下衰,三桓僭妄,自太师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乱。圣人俄顷之助,功化如此,“用我者期月而可”,岂虚语哉!【译文】:在鲁国的政权发生变动的时候,鲁乐也接着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境地,听起来洋洋洒洒的声音只不过被人当成热闹来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就开始尝试整治鲁国的礼乐,经过不断地努力制定,才使演奏的艺人和爱好者认识并接受了文雅高洁的礼乐。等到鲁国的国事日益衰弱时,三桓各自为霸主,从太师的职位以下,人们纷纷逃难到异国他乡,即使要翻山过海也要躲避国乱。孔子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就让人们习礼奏出雅正之乐,他的功劳也正在此,就像他自己说的,只要给我足月的时间我就可以将鲁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了,这不是虚妄的言论啊(孔子自身具备这样的德能,因为他好学善问,不忘利益民众,但是国运衰弱,孔子一直难以得到重用)。【原文】:“与与如也”,君或在朝在庙,容色不忘向君也。“君召使摈”,“趋进翼如”,此翼如,左右在君也。“没阶趋进翼如”,张拱而翔;“宾不顾矣”,相君送宾,宾去则白曰“宾不顾而去矣”,纾君敬也。【译文】:君子行走的姿势是安详而又稳重的,他们不论在朝廷还是在乡村,面容态色始终没有忘记对于君王的恭敬。君王召见他们去接待贵宾,他们行走起来好像鸟儿在飞翔,在君王的身边他们趋步恭敬有礼,在送宾客走完台阶他们仍然像鸟儿一样,张着双臂像似飞翔一刻也不敢松懈,等到宾客走远了,并且很快能告诉君王:宾客一直前行而没有回头看的走远了,怎样君子就会帮助君王缓解恭敬的态势(古代的礼数虽然难以通达,但是只要心性明朗,一切都是自然之道的表达)。【原文】:上堂如揖,恭也;下堂如授,其容纾也。
【译文】:站在朝堂的时候就显得像似作揖的样子毕恭毕敬;走下朝堂的时候就好像拿着君王授予的礼物仍然非常恭敬,但是仪容却显得异常轻松(古代的礼节,君子的修养境界)。【原文】:冉子请粟与原思为宰,见圣人之用财也。【译文】:冉有为母亲请小米和子思做孔子的管家,孔子对于他们给出财物的态度截然不同(这里也能看出孔子的因人而异,给予教化)。【原文】:圣人于物无畔援,虽佛肸、南子,苟以是心至,教之在我尔,不为已甚也如是。【译文】:圣人对于任何事物的心理都是平等的,即使像佛肸、南子这样心毒貌慈的人,他都是用一颗真诚心耐心教诲,因为他认为教育不能安分守己的人是自己的责任,但是只要自己不向这些行为学习就行(孔子的心量已经大到可以容纳一切的小人境界,并且也不被小人的作为而动心)。【原文】:“子欲居九夷”,不遇于中国,庶遇于九夷,中国之陋为可知。欲居九夷,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可行,“何陋之有?”【译文】:孔子想要居住到边远的部落九夷去,他说在中国土地上已经遇不到能够重用他的明君了,他希望迁居到边远的蛮荒部落,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国家已经倾覆到什么程度。想要居住在九夷这个部落,说忠实守信的话语,行为中正恭敬是他所追求的生活,即使人们都没有开化,即使土壤再贫瘠又有什么关系(孔子所处的时代是非常动乱的,但是孔子极尽仁爱之心,他教化民众遵从天地道义的心从未停止)!
【原文】:栖栖者,依依其君而不能忘也。固,犹不回也。【译文】:
孔子的内心显得多么不安啊,他日夜思念着君主而不能忘怀。保持坚固的本性,好像再也回不到现实中来了(孔子的忧国忧民思想随处可显)。【原文】:仲尼应问,虽叩两端而竭,然言必因人为变化,所贵乎圣人之词者,以其知变化也。【译文】:孔子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时,总是会从好几个方面去竭尽全力的分析,但是他的言语总是会发生主动的变化,因为是圣人的缘故,所以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要考虑对万物和谐发展的影响(因为不考虑言语的施为功用,人们在施行时就会陷入盲从,所以孔子一直因人而异在讲道,让各人明白自己的道,这样才不会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原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惮卑以求富,求之有可致之道也;然得乃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译文】:如果富贵是可以求来的,那么即使做一个放牧的人我也愿意,不会在意卑微的处境去追随财富,如果能够得到那么一定是遵循了生财的道义;这里也有命运的成分,如果命里没有积攒下一定的德行,那么追求也是没有价值的(要遵从道义,要有德行,那么财富的得失都能用对地方,并且让它利益民众变得有价值)。【原文】:爱人以德,喻于义者常多,故罕及于利;尽性者方能至命,未达之人,告之无益,故不以亟言;仁大难名,人未易及,故言之亦鲜。【译文】:关爱一个人首先要用品德,就像世上正义的人多了,那么就很少会顾及到自己的利益;只有全面了解本性的人才能悟解天命责任,没有通达这方面道义的人,给他讲也没有益处,所以才会选择沉默;仁爱之心广大难以解释内涵,人们的修养都难以企及,所以圣人才会言语越来越少(要利益他人首先要放下自己,要遵从天道就要普施仁爱,这是用行为来示范的不是用言语能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