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正蒙》卷10作者篇诗解

《张子正蒙》卷10作者篇诗解

题文诗:

作者七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制法,兴王道非,有述于人.知人为难,故不轻去,

未彰之罪;以安民为,难故不轻,变未厌君.及舜而去,之尧君德,故得以厚,吾终舜臣,

德故不敢,不虔其始.稽众舍己,尧也与人,为善舜也;闻善言则,禹也;用人惟己,

改过不吝,其惟汤也;不闻亦式,不谏亦入,文王也皆,虚其心以,为天下也.别生分类,

孟子所谓,明庶物察,人伦者欤!忧喜,舜亦忧喜,所过者化,与人为善,隐恶也所,

觉者先也.舜也好问,好察迩言,隐恶扬善,与人为善,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皆行其所,

无事过化,不藏怒也,不宿怨也.舜之孝汤,武之武虽,顺逆不同,其为不幸,均矣明庶,

物察人伦,然后能精,义致用性,其仁而行.汤放桀有,惭德而不,敢赦执中,之难如是;

天下有道,而已在人,在己不见,其间立贤,无方如是.立贤无方,此汤所以,公天下而,

不疑周公,所以于其,身望道而,必吾见也.帝臣不蔽,言桀有罪,己不敢,违天纵赦;

既已克之,今天下莫,非上帝臣,善恶皆不,可掩惟帝,择命之己,不敢不听.虞芮质厥,

讼狱,者不之纣,而之文王.文王之生,所以縻縶,于天下由,多助于四,友之臣尔.

以杞包瓜,文王事纣,之道厚下,以防中溃,尽人谋而,听天命欤!上天之载,无声臭可,

象正惟仪,刑文王当,冥契天德,而万邦信,悦故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以声色,

为政不革,命而,中国默顺,帝则而天,下自归其,惟文王乎!可愿可欲,虽圣人之,

知不越尽,其才以勉,焉而已故,君子之道,四虽孔子,自谓未能;博施济众,修己安民,

尧舜病诸.是知人能,有愿欲不,能穷其愿.周有八士,记善人富.重耳婉而,不直小白,

直而不婉.鲁政之弊,驭法者非,其人齐因,管仲遂并,坏其法故,必再变而,后至于道.

孟子以智,之于贤者,为有命如,晏婴智矣,而独不智,于仲尼者,非天命耶?山节藻梲,

为藏龟室,祀爰居之,义同归于,不智宜矣.使民义不,害不能养,爱犹众人,之母不害,

使之义也,礼乐不兴,侨之病欤!献子者忘,其势五人,者忘人之.势不资其,势而利其,

有然后能,忘人之势.若五人者,有献子之,势则反为,献子所贱.顓臾主祀,东蒙既鲁,

地则是已,在邦域之,中矣虽非,鲁臣乃吾,事社稷臣.

【原文】:“作者七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制法兴王之道,非有述于人者也。【译文】: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真正的作者只有七个人,他们分别是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禹、汤,制定法度兴盛君王的大业,并没有转述其他人的著述(这是真正成就兴国大业的作者)。

【原文】:以知人为难,故不轻去未彰之罪;以安民为难,故不轻变未厌之君。及舜而去之,尧君德,故得以厚吾终;舜臣德,故不敢不虔其始。【译文】:因为了解一个人太难了,所以不会轻易去揭露一个人并没有表现出来的罪行;因为安定民心太难了,所以不会轻易的去夺取一个还没有让人产生厌倦的君王之位(这是修养境界极高,所以才能通达此理)。到舜这里的时候仍然是禅让制,这是因为尧帝的德行深厚,所以能够自始至终保持深厚的德行;因为舜作为臣子的忠心和德行,所以不敢不虔诚的保持初始的心志(三皇五帝时代,人的心性与天道相应,所以始终心志纯正)。【原文】:“稽众舍己”,尧也;“与人为善”,舜也;“闻善言则拜”,禹也;“用人惟己,改过不吝”,汤也;“不闻亦式,不谏亦入”,文王也;皆虚其心以为天下也。【译文】:选拔有才能的人而舍弃让亲人担任王位,这就是尧的为人;与人和蔼友善,这就是舜的为人;听到良善的言语而恭敬礼拜,这就是禹的为人;任用别人就如同任用自己,改正过错的时候一点也不吝惜,这就是汤的为人;没有听闻的事也要合乎尺度,即使没有建言献策的人也要兼听众人的心声,这就是文王的为人,他们都做到了让心包容太虚而为天下做贡献(古代帝王兴国都能知人善任)。【原文】:“别生分类”,孟子所谓明庶物、察人伦者与!【译文】:

区别产生分类的思想,这是孟子所谓的要明了万物的功用,要详察人伦关系的正伪(有分别就有对待,但是除了遵循万物的生长规律,没有一种分别会有意义)。【原文】:象忧喜,舜亦忧喜,所过者化也,与人为善也,隐恶也,所觉者先也。【译文】:象有忧有喜的时候,舜也会随着他一块忧喜,已经在内心化解了象的过失行为,他是想要与人为善,所以隐藏了象的凶恶的一面,因为他时时能觉察到这种恶的行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有先知先觉,所以就能容忍一切,因为这些事情的发生已经早已预料到,所以就不会计较)。【原文】:“好问”,“好察迩言”,“隐恶扬善”,“与人为善”,“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皆行其所无事也,过化也,不藏怒也,不宿怨也。【译文】:舜爱好提问,喜欢分析浅近话语里隐藏的含义,并且能够做到隐恶扬善,与人相处以善为主,所以象忧愁的时候他也忧愁,象喜悦的时候他也喜悦,这样的行为都是内心宽广,大度的表现,已经自己在内心化解了过失矛盾,所以不将愤怒隐藏在心,也就没有了过往的怨恨(这就是舜的为人,能够包容爱护一切人)。【原文】:舜之孝,汤、武之武,虽顺逆不同,其为不幸均矣。明庶物,察人伦,然后能精义致用,性其仁而行。汤放桀有惭德而不敢赦,执中之难也如是;天下有道而已,在人在己不见其间也,立贤无方也如是。【译文】:舜的孝顺,商汤武王的英武,虽然身处的顺境和逆境不相同,但是他们遇到的不幸却是相同的(人为的因素多,一生多坎坷)。明察万物和人伦关系,然后才能使精义得到运用,本性中的仁爱思想才能实行(只有掌握才能运用)。商汤流放夏桀并没有斩杀他,是因为心中的德行让他不能赦免其罪行,但是选择将他流放,因为执持中正之道需要给他相应惩戒,这是遵循道义的艰难之处(感叹人的不明理,要违背自然运行规律);天下有正道而在运行,在于人、在于自己的言行而不会偏离中正之道,确立贤臣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因为一切也都是以不偏离中道为主(天的本性使然,有道且执中,所以发展才会持久稳固)。【原文】:“立贤无方”,此汤所以公天下而不疑,周公所以于其身望道而必吾见也。【译文】:推举贤达之人而没有固定的方法,这就是商汤之所以能取得天下而不会引人质疑的原因(贤才各有所长,因为发现就代表任用其长,而得到发挥),周公用自己的身体来践行道义,所以我们一定都能看到(他能身体力行,所以我们皆能看到)。【原文】:“帝臣不蔽”,言桀有罪,己不敢违天纵赦;既已克之,今天下莫非上帝之臣,善恶皆不可掩,惟帝择而命之,己不敢不听。【译文】:

皇帝和臣子都不会被蒙蔽,这是说夏桀有罪过,涂炭生灵,商汤自己为正义,不敢违抗民意去讨伐他,即使天会给他宽大为赦;既然已经执行了法令,现在天下人都是上古皇帝的臣民,善人和恶人都不能舍弃,只有皇帝会选择贤德之人而任命他,个人才会不敢不听从命令的(古代君王都是为正义而战,得到子民拥护也是因为能选贤任能)。【原文】:“虞芮质厥成”,讼狱者不之纣而之文王。文王之生,所以縻縶于天下,由多助于四友之臣尔。【译文】:虞芮之人因为分地而产生纠纷,他们不去向纣王提出诉讼而是去请教文王断案。文王在世的时候,天下民众之心都能归顺于他,因为他有四个得力之臣的辅助。(天下的万物没有不得到拥有天德的人的爱护,所以体恤民情就像光照万物,没有不得到好处的)。【原文】:“以杞包瓜”,文王事纣之道也,厚下以防中溃,尽人谋而听天命者与!【译文】:用杞树来包裹木瓜象征品德美好,文王代替纣王来实行仁义之道,礼遇下层使用厚德以防止中间民众反抗,穷尽人事谋略但是仍然听从天的旨意(与天的本性相应,所以能得民众拥护)。【原文】:上天之载,无声臭可象,正惟仪刑文王,当冥契天德而万邦信悦,故《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以声色为政,不革命而有中国,默顺帝则而天下自归者,其惟文王乎!【译文】:

上天的承载并没有声音和气味可以追寻,行为中正礼仪完备的文王,以及暗合天的德性并且万民都会信任他并感到喜悦,所以《易经》说神化的原因在于诚明,这只有人身上才会存在(真诚明白通达道义,只赋予人身)。文王不会用声色来执政,不用革命战争而有中正的国度,默然顺从上古帝王的使命而使天下自然归顺,这就是文王的作为(执政不作为而自然使民归顺,因为自身已没有丝毫与道违背的举止言谈)。

【原文】:

可愿可欲,虽圣人之知,不越尽其才以勉焉而已。故君子之道四,虽孔子自谓未能;博施济众,修己安百姓,尧舜病诸。是知人能有愿有欲,不能穷其愿欲。

【译文】:

可以原意做到也可以想要做到,即使是圣人的智慧,不超过他的才能范围也会对他加以勉励。所以有修养的人需要遵循的道义有四条,就算是孔子也会说自己不能达到;广博的施与周济穷苦百姓,修养自己的身心用来安定百姓的生活,尧舜做到了吗?这时才会明白人都有愿望和欲求,但是却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因为只有不断的利益他人,这才是最大的利益,不会考虑自己才是真正的考虑)。

【原文】:

“周有八士”,记善人之富也。

【译文】:

周朝有八个读书人,这里说的是他们善于记录善人的行为处事规律(善于记录并予以流布让人学习,就是在做善事)。【原文】:重耳婉而不直,小白直而不婉。【译文】:重耳性格委婉但是不直爽,小白性格直爽但是不会委婉(两种人的性格特征)。【原文】:鲁政之弊,驭法者非其人而已;齐因管仲,遂并坏其法,故必再变而后至于道。【译文】:鲁国政治的弊端在于驾驭法度的人并不是中正之人;齐国因为管仲,随后修正失落的法度,所以必须再次进行变法而达到中正的道义(执政需要中正之心,变法也是为了达到中正之道)。

【原文】:孟子以智之于贤者为有命,如晏婴智矣,而独不智于仲尼,非天命耶?【译文】:孟子运用智慧对于贤能的人能够任命,就像晏婴的智慧,但是唯独不能拥有孔子的智慧,这并不是天命所为(因为孔子因为洞达仁爱要道,内心没有私欲,所以学习他的人也只有洞达天性才能与他境界相应)。【原文】:山节藻梲为藏龟之室,祀爰居之义;同归于不智,宜矣。【译文】:装饰豪华的住所成为藏龟之地,也就等同于祭祀用爰居鸟一样珍贵;这都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只是在时代上适宜罢了(在那样的时代有那样的心理,也是无德的流露)。【原文】:使民义不害不能教),爱犹众人之母不害使之义。礼乐不兴,侨之病与!【译文】:能够使民众的生命不受侵害这不能叫做爱,这就如同使民众的母亲不被伤害而来指使她们的子女一样。礼乐不能兴盛,这就是不断的乔迁国都带来的伤害(要定居国土,并且要长养德能,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原文】:献子者忘其势,五人者忘人之势。不资其势而利其有,然后能忘人之势。若五人者有献子之势,则反为献子之所贱矣。【译文】:献子忘记了自己的权势,而他跟前的五个人也忘记了人的权势。不买他的权势但是能够利益他已经拥有的东西,这样就能忘记人的权势。如果五人都有献子的权势,那么反而会被献子所轻贱(为人品性纯正则能相互促进)。【原文】:顓臾主祀,东蒙既鲁地,则是已在邦域之中矣,虽非鲁臣,乃吾事社稷之臣也。【译文】:颛顼主持祭祀,东蒙既然属于鲁国的土地,那么就已经真实存在在城池之内了,并不是鲁国的臣子,而是我们国家老百姓的大臣(要恭敬有礼,不能有偏私之见,这是从政待人的关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