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我深度怀疑自己的教育观念是否真的正确。连自家孩子都无法培养到优秀,还有什么资格来谈论教育。理论再丰满也抵不住个体骨感失败的抨击。无法说服别人特别是孩子父母,让人沮丧。
教育到底该是什么模样?问自己问别人,答案似乎都对似乎都有错。难以准确形象描述无法统一标准度量结果评估。各类专家公有公道婆有婆理的论点满天飘飞,让家长社会无所适从,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管理的我也感到头晕。
撇开那些高大上的理论,现实背景下在现阶段有些突出典型现象还是可以讨论借鉴。
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心里抹不去的痛点。
没有比较就没有痛苦,核心是比较的对象永远是比自己更高更强更好的别家孩子。用好的榜样引导教育孩子积极向上本质无错,错在向上的目标定位离孩子本身实际差距悬殊,孩子跳十次也无力抵达。好比一棵洋槐非要长成雪松般困难。
每次小考大考之后,热心的家长总是拿成绩说事,但他却无视世界上不存在一直上涨的股票大自然永远有高山也有小溪森林里的树木不会一般高大这些显而易见的客观规律。
承认差异和差异化成长发展就象对决认输一样说不出口。
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千差万别,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
择校热是最典型的表现。生活中遇到许多盲从的家长,他们说得最多的理由是大家都说某某学校质量好,我家孩子也要去。
选一所适合自家孩子基础和个性特点的学校和班级,让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得到最大限度地成长发展是我最诚挚地忠告。
我们办好了一批城市学校,却让众多农村学校走向衰落。
优质教育资源的概念炙手可热,从政府从媒体从领导从大众,让每位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众望所归。
但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校舍,设备,师资,管理等都是关键要素,但不全是核心要素。君不见现在的乡村中,高楼耸立,设备齐全,连操场也塑胶化,但能办到让家长学生满意的乡村名校却凤毛鳞角。
在中国历史上有位教育名人,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在62岁时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一生以天为房以地为桌,传道授业解惑终生不弃。
前苏联也有个执着人,大半生担任乌克兰一所农村学校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校长,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一线。他的实践成效独步天下。他叫苏霍姆林斯基。
说两个极端例子,只想表明,人,才是优质教育的核心。
教育是耐心引导漫长等待的结果。
教育是慢功活,精雕细刻耗费时日,学生接受消化吸纳转化更需时日。在全社会追求大干快上追赶超越的当下,慢教育显得不合时宜,跟不上时代步伐,满足不了社会家长焦急的期望。针对教育的各种指责和诟病正是焦急无处渲泄的集中体现。
人是动物化的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发育成熟有客观规律,生长发育不是激素和肥料可以催生助长,大棚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并不适用于教育,机械化的流水线日夜加班只能体现数量无力解决质量问题,蜂涌而至的各类专题教育充塞不能体现张弛有度,缺失了快乐和理想等内生动力的强行修正也是疤迹斑斑,拔苗助长的千年古训不可置之脑后。
教育是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后延续到无数个点的连接,其运行轨迹永远是曲折着蛇行,不会有一步直达的直线近道可抄。沉心静教慢引才是王道。弯路行进中我们没有错。
一家之言,权当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