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的好与不好,只有你自己能说了算。别随大流,因为别人都说好,就没了自己的判断。
故事很简单,讲述了在藏历马年,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同村10个普通的藏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十一个藏民用一年时间,从芒康出发,磕两千五百公里的头,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
即将临盆的孕妇
人有这方面的心理机制:找榜样,以为别人的行为做判断标准。
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室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这个实验,生动的说明了同学之间的从众效应——看到别人举手,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是撒谎,而是受“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味道,于是举起了手。
按照实验比例的数据来划分,人有70%左右的概率会从众。一个电影好不好看,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如果一切决策问题都向别人看齐,就很可能会出问题。必要时刻,我们要慎重,得有自己的判断。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从众效应”。
冈仁波齐是一部独立电影,是部文艺片。它关于信仰关于命运,却无关金钱。艺术电影并非我们想象那般只要好看就行,它还凝结了主创的精神世界,且它还要求受众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什么是艺术家?
塔可夫斯基曾经以自身的感触为艺术家下了定义:即“对自己的命运作出假设,并且坚持到底,不会因时而变。
艺术电影又是什么?
受众:它的市场战略是国家的相对较少的文化精英观众,而不是针对地区性市场。强调人物而非故事,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电影大多极力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
文艺电影是指那些不纯粹以商业赢利为目的而制作、不以电影特技和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而是关注一些深层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
从受众上来看,冈仁波齐并不是一部拍给所有人看的电影。如果你不喜欢那种闷闷的感觉和克制的表达,那绝对不是你的错觉,也不是你与大众格格不入,相反,你的感受非常非常正常。电影里面并没有设置什么人物冲突,与我们人类爱听故事的本性有点相反,其实多数文艺电影都是这样,有些甚至看起来觉得很吃力。电影虽好,但不喜欢真没什么,如果这样一部电影全国人民都喜欢,反倒成了咄咄怪事。
这部电影并没表达有信仰就很与众不同的意思,不过是呈现一种和我们不同的生活。看完这部电影,立马就准备去西藏洗涤心灵的人要小心,因为可能你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脏。
这部电影本身只是在尽量的记录一种状态,他的镜头蛮中性的,目的只是要让人们了解,导演并无多做评价。昨天我有个同学的老师因为看了这个电影,就决定要去西藏朝圣。最近就要出发,高效的行动力值得人羡慕,但就那么不管不顾,也未必就适合现实的生活。
做好自己,不用远走天涯,从脚下开始就行。电影中的11个人很了不起,我由衷敬佩。但那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生在那个地方,从小就接受那样的信仰,一切都顺其自然。每个人都想像他们一样完成一趟心灵之旅,但请记住,你的目标可能只是战胜自己,别无其他。因为可能只有那片土地,才能滋生出那般信仰,如果错把自己当成那11个人是非常危险的。毕竟这部电影,是在阐述那11个人的历程,并不是要改变你的人生。
一颗热心肠可不能帮你成为完成一趟朝圣之旅。我们并不是那些藏民,如果确实要去,也一定要保护好自己。除了各种医药用品和防晒的常识,女孩子还应该格外保护好自己的人生安全。林子大了之啥鸟都有,那些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除了虔诚的信徒,坏人也是同时存在的。
广州一名女大学毕业生,独自到西藏、四川旅游,其间乘搭顺风车时,遭司机劫财杀害。事发近两个月,其父母才知女儿遇不测,遗体更已埋葬,家属现赶赴案发现场,处理后事。25岁的魏茵,今年4月1日独自飞往西藏拉萨,游西藏及川藏公路沿线。4月26日,她在四川甘孜州稻城县一个油站,遇到一名姓白的男子,男子初时承诺载她到县城,但途中却将她杀死,并抢走现金、相机等,弃尸在川藏公路的荒野。
我也曾听到过许多,搭便车的女孩被要求发生性关系的传闻,即使都是空穴来风,但做好对自己的保护措施,仍然出门在外必不可少。
一场说走就就走的旅行,听上去惬意,如果想真做到,那需要实力做基础,前期不做任何准备就说这样的大话,只会让自己看起来像个笑话。
电影很好,但它并非面对大众。如果你觉得闷闷的不爱看,那很正常,电影拍的克制,即使喜欢也请克制观看,因为电影中的虔诚,未必是你的虔诚。
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