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妈妈来的时候,看着我那被塞得满满当当的小房子着实给吓到了,她总是在问这个可以扔掉吗?那个可以吗?妈妈不明白我一个人住,怎么还会把这个小房子塞的满满当当,怎么会有那么多东西呢?
环顾了一下四周,书架上还有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买的一页都没翻过的安意如,大学时的男朋友为我画的满满的一本的速写本,西藏、云南旅游的景点门票、车票,各种衣服的吊牌,商场购物小票,写了一半的本子,还有五年前离职单位的工作笔记...这些都是旧物。此外,还有一些鸡肋的存在,比如之前一直抱怨的那个不准的机械指针似的体重秤,再比如那些好几年前穿过的成色很新的衣服鞋子,淘宝店赠送的各种各样的小本子,出去吃饭送的玻璃杯子,买家电送的刀具啥的,还有公司运动会发的两口会掉粘层的锅...还有商场或者网上促销的时候囤了好几瓶的洗衣液、洗发水、沐浴露、卫生纸、透明皂,囤了十几二十本常用的MUJI方格活页,塞满了各种柜子纸箱子角落。
一个人的日常消耗,大约要将这些囤货用上乐观的计算大约也要用上一两年时间吧,而好多东西的保质期也不过一年。而那些旧物,大约放在那里的作用就是落灰的,只有偶尔心血来潮才能几年翻看上一次。鸡肋的东西,每次用着都觉得难受,用起来不顺手,然而要扔了又总觉得钱已经花了,扔掉可惜,可是每次用到的时候又觉得真的太鸡肋了。
看过书店里那么多的收纳整理的书,其实我只想说,你真正爱用的东西爱穿的衣服永远都是展示在你的面前的,哪能将它放到压箱底的地方去,而那些压箱底的多数是你不那么需要甚至是不需要的东西。所以学习什么收纳整理,我们最该学的还是断舍离,而且是不计成本狠心的断舍离一番,不要因为衣服鞋子的成色还很新就又将它们收纳了起来,指望有一天你能宠幸到它们,这个可能性微乎其微。而那些囤货囤多了的生活用品,努力让它们物尽其用,在你的生活中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才是正道,实在觉得自己用不掉那么多的,可以将它送给家人朋友使用,东西要用起来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想起以前看过的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晒自己的衣柜,清一色的同一款式的灰T恤和牛仔裤,他似乎不愿将时间浪费在每天穿什么衣服这件事情上。优秀的人士他们过得都是极为节制简单的生活。而我,把生活过得过于复杂化了,将大量的精力都浪费在对待我的各种器物上,没了精力无法专注去做自己的事情。每天回家,从书桌上塞的满满的笔筒里纠结的拿出一支笔来写字,从满满当当的书架上来回看三遍找出一本今天要读的书,从衣柜里扒拉来扒拉去,最后找出今天要穿的衣服,打开两个鞋柜反复看才找到自己想穿的鞋...而那些自律的人,可能已经在我虚度的时间里,完成了很多事情。
再说说社交,社交想来和器物是一个道理,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都顾的周全,而且过度的社交会大量的占用自己的时间搞得很疲于奔命,没有时间不能去开心的做自己的事情。这点我真的深有体会,以前混的圈子比较多,什么车友、驴友、好朋友、前同事、现同事...总之一周七天约的人可以不重样的,尤其是年节前后更是忙的要死,每天都在疲于奔命各种赶场,真的就是一周七天晚饭都没在家吃过,每天在外边吃完饭回家就半夜了,第二天上班都蔫了,哪还有什么自己的时间。所以给自己的社交也做做减法,毕竟时间精力都有限,少吃一顿饭也并不会有多大的影响的情况下,精简自己的社交活动和朋友圈,多给自己留一些自我提升的空间。所谓的人脉和所谓的圈子,是有吸引力法则的,当你自己强的时候,你自然会有人脉,如果你自己不强,想要靠这些社交去增加自己的人脉,你会发现这是一种徒劳。
去年和一个同学聊天,他说不想做手机的奴隶,所以可能不太关注微信的信息,但是即使是这样,也不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后来自省了一下,我那段时间简直是拿手机当命根子,每天刷微博微信无度,朋友圈刷的没了新的更新以后开始刷微博,手机总是不离开视线,彻底沦为了手机的奴隶。跟他聊天以后开始试着慢慢的开始脱离手机,现在每天也依然会刷微博微信,但是没有原来那么频繁,不会每时每刻,到了什么点该做什么事做什么事,手机就扔在一边了,除了电话会接,短信微信什么的都不会再吸引我的注意力,发现如此这般对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也不会错过什么重要信息,甚好。逐渐去脱离电子产品的桎梏,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去做一点自己喜好的事情。
年少的时候,总喜欢做加法,买一个自己神往已久的包包,买一件喜欢的衣服,紧着自己年少没钱没有机会实现的愿望,一个个去实现,却发现只是简单的物质的堆积,毕竟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现在网购如此方便,电商活动一大把,总觉得自己占了极大的便宜,可是真正拿到手能好好用起来的没几个,我们仅仅是沉溺于那种成就感满足感。任何时候,买一个东西之前,要想想为什么要买,买来干嘛,如此一番之后大约闲置的物品会越来越少,自己的购物欲也会得到很好的控制了吧。永远记住物尽其用,能够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就好,记住你买东西的初心是为了用的,不是为了堆着闲置的。
给生活做减法,给自己也做做减法,适当留白,才能过的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