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1770年8月27日 —1831年11月14日)
-1-
黑格尔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纲要》《哲学史讲演录》等。
也许你没有系统学习过他的哲学理论,但你一定听过他的那句名言:存在即合理。
有人说,哲学家黑格尔在德国的地位堪比中国的孔子。
但黑格尔本人显然不这么认为。
他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中讲到,东方哲学不是真正的哲学,连思想都算不上。
(《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对黑格尔的这种看法,钱钟书提出过严厉的批评。
在《管锥编》第一册第一篇文章《论易之三名》中,钱钟书先生如此写道:
黑格尔尝鄙薄吾国语文,以为不宜思辨;又自夸德语能冥契道妙,举‘奥伏赫变’(Aufheben)为例,以相反两意融会于一字,拉丁文中亦无义蕴深富尔许者。其不知汉语,不必责也;无知而掉以轻心,发为高论,又老师巨子之常态惯技,无足怪也;然后遂使东西海之名理同者如南北海之马牛风,则不得不为承学之士惜之。
黑格尔一生的抱负是发誓“让哲学说德语”,就是要把德语用于思辨,他成功了。可是,他不懂汉语,又凭什么说汉语不宜思辨,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学问之有哲学之可能?
实际上,黑格尔自己的母语也是被质疑过的。
在启蒙运动初期,法国哲学横扫欧陆,德国却没有优秀哲学家。当时不少德国人怀疑德语是一种不适合研究哲学的语言。
-2-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今天的我们会发现:这种常识道德、这些善良的、老练、道德的教训,正是这个时代所迫切需要的。
近期热议的江歌事件中,谈到刘鑫,舆论几乎达到了空前的一致:人究竟可以无耻到什么地步?
而谈到江歌,人们为之惋惜、痛心的同时,会问:为什么善良会被辜负?
有人会问:是善良出了错?
还有人问:法律真的无能为力?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人类的品格和修养也是在进步的吗?
很遗憾,好像并不是呢。
科学的发展推动我们从农耕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
然而,伦理道德和思想的发展进步似乎需要更艰辛与漫长的进程。
每个个体都需要参与其中。
“在宇宙中心呼唤爱”是一句略带调侃语气的话,但是我们真的需要这种呼唤。
-3-
黑格尔不止一次公开怼过中国人,他说:
中国人以撒谎著名,随时随地都能撒谎。朋友欺诈朋友,假如欺诈不能达到目的或者为对方所发觉时,双方都不以为怪,都不觉得可耻。
中国人没有像样的宗教,如果有“宗教”,也是宣传依赖“天”和各种自然现象。中国人膜拜的“天”是现世的金钱与权势。
中国人喜欢自称“奴才”,觉得生来是给权势者拉车的,逼他们往水深火热中去也会心甘情愿,并认它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如果中国人要回怼,当然也有一堆话可说。
但是,更有意义的是反思,总结与学习。
黑格尔:
1.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2.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面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3.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和作用。
4.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5.无知者是最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6.精神的生命不是表现为害怕死亡,与荒芜保持绝对的距离,而是表现为承受死亡,并在死亡中保存自身。
7.我首先要求诸君信任科学,相信理性,信任自己,并相信自己。
8.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