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读傅雷家书中一段:“比如说每次练琴都要让整个人的感情激动,我承认在某些罗曼蒂克性格,这是无可避免的;但“无可避免“并不一定就是艺术方面的理想;相反,有时反而是一个大累!为了艺术的修养,在感情过多的人还需要尽量自制。中国哲学的理想,佛教的理想,都是要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你该记得贝多芬的故事,有一回他弹完了琴,看见听的人都流着泪,他哈哈大笑道:“嘿!你们都是傻子。”艺术是火,艺术家是不哭的。这当然不能一蹴即成,尤其是你,但不能不把这境界作为你终生努力的目标。“
读到这段话,感同身受犹如醍醐灌顶,成长的记忆一一浮现。青春年代我个性开朗张扬,感情外露奔放,某些方面我确比别人多了些敏感性和感受力,却在表达和行为方式上少了一些收敛和含蓄,确实也出了不少洋相、吃了不少亏。
中专在校期间,我是校内十大主持人,也经常参加演讲、朗诵比赛,每每上台,必模仿电视上某主持人,深情并茂感情高亢;毕业之后进房管局,仗着年龄优势也偶有上台表演 ,有一回,局里年终晚会,我朗诵一首诗歌,把自己感动地浑身颤抖、热泪盈眶,当时以为感动了好多人而沾沾自喜;我平时又喜好唱歌,和同学 、同事包厢聚会必是麦霸,唱首陈慧娴的千千阙歌把自己唱地眼泪哗啦哗啦的。。。。。。总之,二十八岁之间,自己是一堆伙伴中感情最充沛、最外露的那个。
后来,自己渐渐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也不喜欢这样的表达。 如今想起以上种种,便惭愧不已。
慢慢地,不仅仅是演讲、唱歌这种表演,比如写作、交流等等,更注重朴素真挚表达,感情自然蕴含其中。想到去年某夜一气呵成,写下怀念已故同事的文章,没有过多感情渲染,只有真实记叙,将一腔深深哀思饱含在平淡文字之间,确为真情流露。
年岁见长,慢慢领悟到控制感情而不是被感情控制的妙处。不管是艺术,做人做事都要朝着这个目标修行。大部分时候,无需声泪俱下,无需欢天喜地,尽可能泰然处之,心中有定力,心中有天地方才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