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刍狗”是草扎的狗,商、周以后才被用作祭祀之物,在这里只是比喻而已。
老子提出的“道”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生了万物是很自然的事,死杀万物也很自然。天地既不以生出万物为做好事,也不以死杀万物为做坏事。它既可以生养万物,也可以看做毒杀万物,生了补药,也生了毒药。
天地视万物平等,并没有立定一个仁爱万物的主观的天心而生万物。生而称“有”,灭而称“无”,万物平等,又有什么分别,有什么偏爱呢?
所以真正的圣人,心如天地,明比明月,一切的所作所为,自视为理所当为,义所当为的事,所以自然不会有偏私之心。
所有这些只是世人无法做到而已。其实老子是反对仁义道德的,这在他看来这些是落了下乘。
第五十一章所说:“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
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十一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在前,“德”在后,这才是老子真正的意思,如果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老子的道混谈一起,自然无法理解。在老子看来,只要有了仁义之心,就有了分别之心,没了那份“自然而然”。
“道”是“无”,“德”是“有”,而“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或许看起来这就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但我觉得这才是我所认为的老子的意思。而不是很多人只要一提起《道德经》,就觉得天地不仁,把万物当做刍狗而已。每个人在天地看来确实是“刍狗”,但是并非是因为低贱,而是因为“自然而生,自然而有”,或者说众生平等,它是没有分别心的。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抛弃狭隘的观念,既不要视自己高高在上,妄自菲薄,也不必自惭形秽,唯唯诺诺,只要做好自己即可。
至于如何做到这些,只能去了解“无为”,“不争”,或许如此才会做到“无为而为”,“不争而争”。
亦可,以“礼”寻“义”,以“义”求“仁”,以“仁”养“德”,以“德”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