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8日下午,“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第10期)闪电演讲。所谓闪电演讲,就是7分钟演讲一个自己的教育故事,多一秒都不行,半个字都得吞下。少长咸集、群贤毕至。演讲报名11人,而后是现场演讲,即想演讲谁就上台讲。演讲之后,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在问对与聆听中思潮涌动。
听了三个,无非就是她们自己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所做的分享一下而已,也没有什么令我耳目一新之处。颇觉失望,第四位上场的是张宁,即蓝色冰川,前年在温州那一期他是主讲嘉宾,分享的是他的成长经历,就是从他那儿才听说和明白“跨界”思维有多么重要,也是从他那儿了解到六神磊磊。据说,他是因为“第一线”而改变人生的,他尽管早已离开体制,但依然每期必参加,称其为开脑洞。今天他只讲7分钟,会讲什么呢?依然是特别鲜明的ppt,他分享从魔剑新都到找”底裤“历险的生命成长旅程。从养蚕的经历说起,说起蚕的的作茧自缚与破茧而出,蚕专注吃桑叶,后作茧自缚到极致,而后破茧而出为变态,专注、极致、变态,他发现这就是一个生命的成长,专注地体验、有发现的眼睛、永远有激情,一定能完成变态、达到极致。
冰川对作茧自缚的理解忽然点醒了我之前的感受,我和大部分同行其实正处于传统意义上的作茧自缚,把自己圈在一个安全的小空间里,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就像那些没有专注吃桑叶的蚕宝宝,费力吐丝也不能把自己的茧子自缚起来,于是在漏风的空间里僵死,再也没有破茧而出的机会。
而我就是没有作茧自缚能力的人,这个过程其实是变态的前期。比如,自己没有勇气上台演讲,还要看轻演讲者讲得没有新意;比如互动提问时,自己没有思考还要指责别人问题的啰嗦无价值;曾有多少次机会就是因为没有作茧自缚的勇气,而流失了破茧而出的可能。
再听同伴的演讲,发现他们真是可敬可爱,一个开书店的小伙子讲了“阅读当中的数学问题“,用三个读书人个体来揭示社会的普遍,这是多么智慧的切入,又是多么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啊。
《无极》电影中有一段视频“学会奔跑“”只有你心里有了渴望,你才能学会奔跑。“这种渴望不也是另一层意义的“作茧自缚”吗。
11人演讲后,临时加了自由演讲。我想,这毫无准备就上去演讲,能有几人?没想到率先上去的是坐在我右手边第三个位置的,她说她在当地一所名校工作26年,出来到普通小学校长三年,她说这三年是她最好的生活。仿佛重生。听了周校长演讲,真是钦佩。我感觉她如今正在幸福快乐地编织茧子作茧自缚,不久的将来就会破茧而出。
最让我嘘唏的是甘肃天水的小伙子,他手举得老高,干脆站起来,为了要发言,这个小伙昨天坐在我旁边,我已经被他震撼到了。比如,昨天第一个开讲的是历史教授雷颐,我们大多没有听说过。这个小伙在开讲前的一个小时内(为了抢第一排座位,提前到会场),埋头在读A4纸上的资料,边读还边画,我好奇凑近一看,才知道原来是雷颐的文章,有好几篇。再看他的抽屉里,有厚厚一叠拉出来的A4纸,超100张。他抢到了话筒,但是首次亮相,却只说了三言两语就无语了。
其实,从昨天不多的几句对话中,我觉得,他孤陋寡闻,他没有听说过“得到”,也不知道“范美忠”和“范跑跑”的关系等,他和我们团队里的舟、温、章的储备没法比。他说,要点亮自己。后来每次自由发言和提问,他必定要抢话筒。而且一抢到就滔滔不绝,大多数所讲的都是浅显而且啰嗦的,为此主持人范美忠不客气地打断过两次。
然而,我觉得,他的状态正是专注在这件事情上,他专注地啃“桑叶”,专注地表达他思考的观点,他逼迫自己在作茧自缚。可以说,他是被“第一线”彻底点燃,而后也点燃自己的一个。假以时日,三五年后,十年后一定能够做到极致,然后变态破茧而出。
回到本人,在为他们感动敬佩之余,内心颇为挣扎。一个没有主动去专注,去作茧自缚的人,要想破茧而出,是没有机会,是不可能的。生命的旅程都是向死而生,这“生”是一眼看到“死”,还是让这“生”有点色彩,甚至变态?
修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