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别名杜少陵,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天才少年,7岁作诗,小有名气,24岁参加科考未被录用,30岁因为党派之争依然落选,直至40多岁才得到一个小小官职,河西县掌管司法刑狱的九品下小官,但是杜甫拒绝了。这时家里来信说他的小儿子快要饿死了,杜甫仓促返家。
冬天夜寒,翻越骊山时,狂风似乎会把山给吹开,生了冻疮的手早已冻的没有知觉,狂风吹开衣带,想要伸手去系,手指却无法屈伸。到达家中时,小儿子已经饿死了。
此时,安禄山发动兵变,玄宗皇帝出逃,杜甫开始策划家人逃难,去寻找皇帝的流亡朝廷。杜甫此时依然怀有报效国家,安身立命之愿,沿途所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鬼。终被叛君所获,被捕入狱。
安禄山叛军占领长安时,他从金光门逃出长安,奔向凤翔,满怀的是报效国家的热情,一次次抛下家庭,不顾性命,在战乱里艰难的寻找朝廷。
安史之乱平定,杜甫重新回归朝廷,却被唐肃宗放逐,领命离开。走出金光门的时候,杜甫驻马,再次回望这座已被摧毁的破败城市,他一生最宝贵的十年,想要在长安城扎根,却终究不能成功。
杜甫的一生是贫困潦倒的一生,多次报效无门,也让自己彻底看清了当时朝政的昏庸,杜甫死的时候仍然惦念着,自己尸骨能够荣归故里,但是他的儿子也因为贫穷与疾病,英年早逝,无法将父亲遗骨带回家族墓地安葬。
儿子死前一再嘱咐杜甫的孙子,一定要将杜甫归葬。一直到唐宪宗元和八年,他的孙子才一边借钱一边沿路乞讨,终于将杜甫迁葬回乡,完成祖父念念不忘还乡志愿。这一年,距离杜甫去世已经过去了43年。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Zui多Zui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