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反求诸己。”
“儿子,你把被子叠了”
“我很忙,今天好多事”
“你有啥事”
“我要去锻炼,和同学聚餐”
“那先把被子叠了”
孩子狠狠地瞪了妈妈一眼,爸爸看到了。
“这是什么眼神?”
“我就这眼神,怎了啦”
“你会说话吗?”
“我不会说话,怎么了”
“……”
每次都是父母的不了了之
陈先生每次总说,我的孩子不听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但自己又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初中高中,都对孩子很呵护,也很少打骂孩子。孩子需要什么基本都是全部满足,家里条件也很好,谈不上富裕,但是孩子想玩的,想要的物质需求都可以满足他。陈先生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些事情,生日买一些礼物,嘘寒问暖的时候,心中不免热泪盈眶。为什么自己孩子从来没有对自己想过这些,哪怕一丁点的问候都没有,自己出门,孩子从没有打电话问过自己,都是自己问孩子,关心孩子。只要不安排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一切都是安静的,只要有一点安排,结局就是父嚎子叫。我现在年龄也大了,过几年就退休了,也没有那么力气嚎叫了,也喊不动了。
陈先生只来过一次,因为时间仓促,有非常急的事情处理,访谈进行了半小时就走了,也许他还没做好去改善亲子关系的准备。我们知道的背景资料也就这么多,我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孩子心中没有其他人,是怎样养成的。那么他处于一个原始自恋状态吗?他的自我在哪里呢?有没有自我理想呢?
我觉得强力捍卫自我地盘的人,多数是心中没有自我的,正是因为没有自我,所以才在某些领地上表现的彪悍,以捍卫我是有自我的,人强力表现出来的和自己内心恰恰是相反的。一个真正有自我的人,不管在哪里,在多么艰苦的环境里,都可以拥有很好的自我。也无需去宣告和声张我的自我有多大,恰恰是因为自我没了才以呐喊和嚎叫的方式寻求自我。有可能内心是空的,心中没有自我,自然也就会没有其他人,或者是众生。
我不知道陈先生的嚎叫和呐喊有什么意义,如果有一个人对我喊叫,我想我可能侵犯了他的领土和边界,我需要觉察我是否真的侵犯了他的领土,我需要觉知我自己的良知。但实际上我可能什么都没有做,我只是路过。那种侵犯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如果一个父亲过多的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不孝,那么这可能会在认知上有个误区,把孝顺,听话,当做自己的领土,任何反抗都是异族,我不能接受和我不一样想法的异类,就像做心理咨询一样,父亲来到这里是来证明自己对,儿子错,怎么改变一下让儿子听话的,而咨询师建议父亲反思自己,咨询师仿佛就成了不可接受异类,也许离开是为了压制对咨询师的咆哮吧。当然了,孩子也需要成长的温床,父亲改变孩子也会改变。
陈先生也许有很多话要说,一切随缘,众生皆自度自性,不想度己只想度人,也许什么都不会改变,君子反求诸己,是前进,还是停留由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