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哈比。
今天是2021年的第3个周五。
多晒太阳补点儿钙!
订《大众摄影》杂志已经四年有余,每月看杂志的习惯却一直没跟上。一开始很认真地读每篇文章每张照片,有共鸣和启发的地方还会做记号,后来慢慢地变成想起来才看,到现在拆开来翻一翻,再取其中一篇感兴趣的专心细品,感觉这个方法比较适合懒散的自己。
2020年12月刊中抗美援朝战争老照片那组(《战争摄影与家国情怀——张崇岫的抗美援朝战地摄影》)最是吸引我。
对于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我,“抗美援朝”是半个多世纪前的立国之战,是语文书里的邱少云、黄继光,是音乐课上老师一句句教唱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是文字是音符是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因为时空上的遥远而陌生、甚至带着些许冷漠。
然而翻看张崇岫的战地影像记录时,我整个人一下子就被拉到了战场:远处灰色天空下崇山峻岭、近处炮弹炸出冲天水柱,其间错落着半身浸泡在水里的人们如同蝼蚁般渺小而脆弱——他们在强渡照阳江,导致电流触感从视网膜直窜到大脑皮层的不是壮阔河山或者连天炮火,而是那星星点点的志愿军战士,那些上一秒还觉得渺小脆弱的蝼蚁,正是他们啊,是他们手把着手、脚踩着肩、人叠人砌出铜墙铁壁、铸成钢枪炮筒,将侵略者死死挡在了国门之外,给万千黎民百姓以安宁,脑内的汹涌澎湃化成一句话:人啊,始终还是视觉动物,影像的冲击远比其他许多方式来得直接和猛烈,正是这种直给的震撼携带着身临其境的体验扑面而来。
除去对战场面,张崇岫还把镜头朝向了行军过程中小歇抽烟的战士、还有一起舞蹈的志愿军女战士和朝鲜人民军女战士,在世界经典的战地影像中多是如同卡帕的《战士之死》一类瞬间刺穿你脑门的冲击画面,就差冲着你吼:把“战争好残酷”打到公屏上!可是抽烟也好跳舞也好,都是多么烟火气多么日常生活的场景啊,它们就发生在一次又一次战役之间,是战士们浴血奋战间隙得以喘息的小小娱乐,而恰恰正是这种反差更让人发自内心的抵触:“为什么要有战争?”
正如顾铮在《世界摄影史》中提到的:“拍摄与报道战争不仅是一种经验的替代,同时也涉及拍摄者与观众的伦理观,考验两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当然,战争影像也同时悄悄地改变、影响人们对于战争的看法。”
我还在张崇岫的老照片中第一次见到了干净脸庞上挂着鲜活笑容的朝鲜族小女孩,简单淳朴,也许那正是战士们义无反顾上阵时候最想要保护的东西吧。以前看过一些拍摄朝鲜的摄影作品,灰蒙蒙的天空和制式化的人物,空洞与麻木是平壤留给我的刻板印象。我想,鲜活也好,空洞也好,都是摄影师本人亲眼所见而后主观筛选留下的,正因为看到了不同的呈现,使我对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的了解更加立体起来。尼采在《道德谱系学》书中写道:“我们越是知道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如何打量同一个问题的,那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概念’以及我们的‘客观性’就越是会完整得多。”所以,还是要开放开来、多看多聆听多理解,不可偏听偏信。
去年举行的广东省第28届摄影展览(简称“省展”)入选作品中,除了战疫与扶贫两大年度重要话题,也有不少老战士题材的摄影佳作。如今国泰民安,但是始终有些历史是必须被铭记的,而影像会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工具。
同样是战地摄影师的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正是有着这些背起相机穿过枪林弹雨,靠近硝烟、靠近死神的摄影师,才留下了大量“拍得好”的照片,为我们这些视觉动物提供了可能去置身于那个凌乱年代,去感受悲愤、无畏与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