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没有哪个行业言不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简单地说,老牌大公司的数字化都还在挣扎中推进,就无需妄谈信息化了。请注意这里的限制,老!牌!大!公!司!
如何衡量数字化程度的高低?
这里首先需要区分「数字化」&「信息化」。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数字化」,那就是「留痕」,一切活动都要留痕。传输文件,留痕,找得到「谁」「几点」「给谁」「传了什么」;小组讨论,留痕,「谁」「几点」「说了什么」;生产活动,留痕,「谁」「几点」「做了什么」……
做不到「留痕」,而且数据必须攥在自己手里,就根本谈不上「实现了数字化」。从这个角度切入,衡量数字化可以用「使用频率」或「记录完整度」来计算。一套系统,大家都不用,或者被逼着才用一用,那怎么都算不算数字化;大家都离不开这套系统了,一切活动都迁移到这套系统上,那么数字化程度就很高了。而当大家都已经依附于这套系统,那么一切活动都必然可以记录下来。
这样一来,我们得到三个推论:
- 「数字化程度高」必然等价于「系统可用性高」。因为如果可用性差,大家就不愿用,也就谈不上把活动迁移到其上。
- 「数字化程度高」必然等价于「自动记录程度高」。因为如果必须靠制度规定人去记录,那可用性必然不高。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把一切活动迁移到系统之上的原因,当大家「活在云上」,记录变成一件成本相对低廉的事情。
- 「推动数字化」必须解决「可靠性」&「防抵赖」的问题。
现实情况是这样的
公司高层,对「什么是信息化」「如何实现信息化」缺乏认识。比如:习惯于纸质办公;看中打造平台等出成果的东西,忽视底层工具链的开发,致使从上到下就靠 Word, Excel 两板斧,这样何谈「一切留痕」。
部门领导,缺乏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在建设信息化系统之初,不能提出数字化系统需要的建设需求。比如:人才招聘部门建的简历投递系统,没有吞吐量的要求,多几个人就卡死;没有「根据规则过滤」等自动化辅助机制的要求,审核低效;没有扩展机制的要求,系统升级全靠施工方🚧
业务部门,对技术认识有偏差,认为「我就一××人员,又不是搞技术的」「我这么多年都好好的,凭什么要我改」……
技术部门,信息化知识欠缺,服务差。不说创造性地服务保障,就是主动发现问题都不敢说能做到。
就算少数部门实现了「部分数据化」,数据壁垒的问题也严重妨碍了信息化。比如:公司的调研部门,要想拿到其他部门的数据,基本靠部门领导个人的人脉。这时候,各部门高度领会数据的价值,各怀鬼胎,守着金矿变相寻租。
总的来说,信息化做得好的部门都是有营收的部门(人家真正实现了靠数据收钱),而那些行政部门、服务部门、监督部门的系统一个塞一个地烂🤦🏻♂️
我们还是来聊聊信息化
做不到留痕,就无法追溯;无法追溯,就建不了数据库;建不了数据库,就不能汇总数据,那又何谈提高效率,何谈依数据决策?
那就无解了?也不尽然。说难也简单,强令工作上云☁️就好了。「云上没有记录的,年终考核一律不计入」就解决了,大家自然会想办法解决。其实技术早就没什么障碍了,障碍在观念。
你懂我说的哪家公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