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心理学家南希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案例:
她的一位来访者,
看起来生活幸福,婚姻美满,
他有快乐而活泼的孩子,稳定而体面的工作,
但是,在打破常规的生活中,
他就会变得魂不守舍,容易勃然大怒。
面对矛盾处境时,要么犹豫不决,要么断然拒绝。
不能容忍人际关系中的灰色区域。
在妻子死于癌症之后,
这位男士变得心烦意乱,暴躁易怒,犹如大祸临头。
对待这位因丧妻而痛不欲生的男子,
多名咨询师所做的工作都是鼓励他宣泄情绪,
却使他的情况更加糟糕。
最后,南希通过了解发现,
这名男子在11岁的时候,
感染过脑炎,虽然后来完全康复了,
也许会在大脑残留过轻微的损伤。
经过医院诊断,
发现这位男子的确存在着大脑颞叶损伤的证据,
心理咨询师不再试图改变这位来访者的情绪管理,内在心理状态。而是改变了工作的方向。咨询师对此人及其家庭进行了帮助,既帮助了他重新回到家庭常规中,又教育其子女如何应对他的暴怒。
来访者的生活困境问题随之解决。
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我的一个朋友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多动,精力旺盛,
这位文静温和,举止稳重的妈妈实在不能理解,
她的孩子为什么总是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精力,
上窜下蹦,手脚不闲,对此非常苦恼,
一度到处寻医问药。
直到被咨询师一遍一遍的告知,
她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
既不是脑发育过度兴奋也不是身体发育过于癫狂,
而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孩子,
她才真正承认了她的烦恼仅仅来自自己的气质与孩子气质的差异。
尽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都强调以变化为目标:来访者行为的变化,情绪的变化,防御习惯的变化,歪曲信念的变化等等。
当咨询师能够判断出来访者的一些心里困扰仅仅是他自己的一些不可改变的个人因素的时候。
来访者以及咨询师都在心理工作上走向一个更加宽阔的道路。
咨询师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及其家人对不可改变因素的适应,这恰恰是心理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改善生活状态很好的途径。
那么,咨询师如何帮助来访者适应这些不可改变的因素呢?
这个适应过程包括:
第一步,克服否认,
李子勋老师在其遗著《自在成长》中说:“如果不那么善待自己的躯体,对躯壳的不满将会是心灵最痛苦的事。”
不满自己过于肥胖的厌食症者,怨自己样貌不好整容上瘾的人,引导他们接受自己,不满意的背后
第二步,将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转变为哀伤及应对
第三步,以现实认识替代病态信念。
咨询师接受来访者的不可改变,实际上打开了一扇通向建立更良好,更真实关系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