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都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挫败的累积往往会让人缺乏动力,失去继续努力的信心。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里经常是"自卑打卡营",收到的反馈和评价最多的是:“你怎么那么笨!你永远都学不好!”……而回到家里是"情绪内耗厂",收到家长的反馈最多的是妈妈的批评、唠叼:"你怎么考那么差,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一个没用的孩子!”……那么这样的失败也不太容易激发孩子的动力,创造成功。
现代越来越多人相信“成功是成功之母”,这一观点源于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强调成功经验对后续成就的积累作用,其核心理论支撑包括"马太效应"和"胜利者效应”。
马太效应: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概念,表明“强者愈强”的现象:成功者通过积累优势(如资源、信心)获得更多成功机会,形成正向循环。
胜利者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往的成功经历会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决策能力,从而提高后续挑战的成功概率。
如果说一个孩子经常上学迟到,同学们都叫他"迟到大王",他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没有办法按时到校。有一天同学约他星期天去体育馆打篮球,这是他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那个星期天他提前半小时早早就起床了,这样的一个成功的经验让他感受到,原来自己是可以早早起床按时到校的,从那天起他迟到的概率就大大的减少了。
在咨询当中,我经常碰到这样的孩子,他觉得在家里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相信他。每天放学回家,爸爸妈妈就像警察抓小偷似的监视他在做什么,经常找借口到他的房间,不许他关门,因此他很沮丧和生气,常常和父母顶嘴、故意不学习,但是也会自责和内疚,因此很痛苦。在咨询当中我询问这个孩子:"在这么艰难的处境下,你是怎么还能让自己保持在学习的状态,并且成绩还比较稳定的呢?""你是如何没有被这些困难打败的?”我看到孩子沮丧的眼里突然有了光……
焦点解决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通过跟他人的互动完成的。当孩子真正的努力了但没有考好的时候,他更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和共情、包容和支持,这样他就不会畏惧挫折,拥有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当他有了一些成功经验的时候,我们更需要跟他一起去探讨:"他是如何做到的?"让这些成功经验得以强化扩大,继续延伸到其他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