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许多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似乎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时常在脑海中浮现,并伴随着我的一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稻田里点的诱蛾灯就是其中之一,它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乡村奇特景观,那一盏盏诱蛾灯,让农民看到了战胜稻田病虫害的信心,更让农民看到丰收在望的前景,它也像一盏盏永不熄灭的指路明灯,永远照耀在我的人生路上。
在那个经济发展尚处在起步的年代,为了以最少的代价多产粮食,纯朴的农民,为了与自然灾害斗,与病虫害斗,总会想出了很多省钱又可行的办法来。
那时种田,禾苗常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但农药有限,而且有毒。为了阻止病虫害,在那田少人多,人多力量大的时代,农民也是豁出去了。
每到水稻病虫害高发季节,生产队就组织全队男女老少,只要能在泥田里站得稳的人,都出动下稻田捉虫子。
这也是我小时候,星期天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最多的一项活了,这也是小学、初中,甚至到了高中,还是劳动课的必须内容。
队长一声声长长的震耳欲聋的口哨,就像部队急行军的号角,全队的男女老少便放下正在吧嗒的旱烟枪、搓洗的衣服,或正在阅读的课本,鱼贯似的来到晒谷场集合。
在队长的带领下,来到田间,以排山倒海之势开展对稻田的虫卵和幼虫的捕捉行动。从田的一头一字排开,像鱼网一样挨个对每一蔸禾叶上的虫卵或幼虫清除掉。队长要求对禾蔸上害虫一个虫卵都不能放过,必须干净彻底消灭光。
在我的印象里,当时的一种叫做卷叶虫的害虫,它繁殖速度特别快,成虫专吃禾苗,对禾苗造成极大威胁,而且还把稻叶卷成一根绿色的管状,它则躲在里面产卵。
为了不伤害禾苗,对这种卷叶虫,我们都是用手把它从禾苗叶上拿掉卡死踩到泥里,让它不能再复活。
捉虫卵只是消灭禾苗病虫害的办法之一,由于人力有限,加之虫卵繁殖速度相当惊人,还没有来得及消灭的虫子很快就变成飞蛾产卵繁殖更多的后代来。
所以,那时为了控制稻田里的病虫害,农技人员和社员们也想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办法,点诱蛾灯就是其中之一。
诱蛾灯其实就是一盏带罩的煤油灯放到装有水并滴有煤油的盆子里,然后用凳子或椅子等物将分局托起置于稻田里,通过煤油灯的灯光,引诱飞蛾扑灯
生产队凭计划到供销社购回煤油,集中购买一批大号的玻璃座煤油灯,上面有个透明的玻璃罩,然后分发给各家各户,晚上点到稻田里。
病虫害还很严重时,通常每家每户点1-2盏诱蛾灯即可,当病虫害严重时,生产队会根据病虫害严重程度增加诱蛾灯的数量,最多时要求每户人手一盏灯。
那时,生产队分给我家的点诱蛾灯的任务,通常是由我和母亲完成。每到傍晚时分,一般是在晚饭前,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出动。
有的拿着木凳子、竹椅子、洗脸架,木盆、脸盆或大点的陶瓷钵子,以及煤油灯,成群结队涌向田垄,按生产队统一安排,把诱蛾灯布放到指定位置。
大家把木凳子或竹椅子放在田中间,木盆、脸盆之类的容器则装上大半盆的水,里面再滴入几滴煤油,而点亮的煤油灯则放在装有水的容器中间,煤油灯的光要高出禾面,以吸引飞蛾。
等到家家户户都把诱蛾灯点亮时,平时漆黑一片的田垄里一下光亮了许多,好像万家灯火,从远处眺望,就像天上的星星落到了人间,星星点点的装扮着寂静漆黑的田野,让田野充满光芒,充满希望。
在煤油灯那柔和微暗的灯光诱惑下,稻田里的飞蛾便缕缕行行、前赴后继、奋不顾身地扑向透明而炽热的灯管,大多数飞蛾碰到炽热的灯罩,就会掉到灯下装有水的盆子里。
由于水中沾有煤油具有油性,掉到水中的飞蛾再也无力飞起,只能是自取灭亡。有些极少数飞得高一点飞蛾,还会直接掉进煤油灯罩里去,但往往还没有掉下早就被灯火烤死。
利用诱蛾灯消灭飞蛾很有效,只要不刮大风或下雨,第二天早上装诱蛾灯的盆子水面上准是一层飞蛾。
有的早已死去,静静地浮在水面,随风晨风飘荡,甚至深入盆底,有的虽然还在水面做最后挣扎,但也死到临头,即将寿终正寝。
正常情况下,一盏诱蛾灯一个晚上可以消灭几十甚至上百只飞蛾,从而大减少病虫害对禾苗的侵害。飞蛾少了产的虫卵自然减少许多。
每当我第二天早晨去取回诱蛾灯具时,看到满盆被杀死的飞蛾,心中也小有成就感,好几次还端着满盆飞蛾去向队长报功。
为了让诱蛾灯通夜长明,每晚点灯之前都会把用来诱蛾的煤油灯装满煤油,在点亮煤油灯时,把灯芯调到恰当位置,让灯光不大不小,既不会轻易被风吹灭,同时又会因为灯火太亮太、大而早早地把煤油燃完。
那时,夜晚乡村的诱蛾灯星罗棋布于田垄里,成为一道靓丽风景,同时也给尚未成年有我思想上一些启迪:遇到困难就要主动出击,只要开动脑筋去想办法,办法总是有的,而且办法总比困难多。
现在我们在一些公共场所看到的紫外线电子诱蛾灯,我想也许就是乡村诱蛾灯的升级版。
在现在看来,利用诱蛾灯消灭飞蛾,在乡村应该算得上是一种环保的做法,它能减少农药对稻谷乃至人体的毒害。如果在乡村都推广使用电子诱蛾灯这一环保产品,也许人们就不会再担心果蔬中的农药残余对我们身体的侵害。
不过,走出乡村40多年的我,后来再很少看到用诱蛾灯灭虫了,但在我的脑海里,至今仍能清晰地回忆和想象当年点诱蛾灯的场景。
诱蛾灯虽已成为过去,成了一种回忆和怀念,但在怀念和回忆的同时,对绿色、环保、有机、无公害食品的渴求也更加强烈、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