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原则、能坚持原则,很正常,也很重要。
原则既是你做人做事的标准,也是你之所以成为你的原因。
只不过要搞清楚,你所坚持的究竟是普遍的原则,还是个人的偏见。
一、原则与偏见,并不容易分辨
某干部周末去工厂检查,发现女工们正在一起打牌,还有人在抽烟。
干部黑着脸,一句话不说就走了。事后有人问及,他说:女人抽烟打牌,成何体统?完全是没自律没原则的表现嘛!
可事实上,打牌是常见的娱乐方式,抽烟也只是个人选择。那名干部自己也做这些事,可他为什么会生气呢?
原因在于,在他的眼里,男人抽烟打牌很正常,但女人绝对不允许。
现代人对古代不让女子上学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对女性的压迫,是歧视,是偏见。
可在当时认为这样做不合理的人极其稀少,绝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社会制度,也是他们会鼎力维护的规则。
原则是一种主观设定,即你认为是对的。但它并不是客观的标准,即别人未必认为是对的。
人们在进行主观认定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使其对自己更有利。严以待人,宽以律己,实乃人性。
如果你的设定与其他人相同,大家会说这是“原则”;可一旦有差别,别人就会说你有“偏见”。
像这个干部,他将“女人不能抽烟打牌”视为原则,则必然也会有人说这是偏见。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原则”是“偏见”的另一个名称。
二、大多数的偏见,都源于无知
人的行动,必然限于自己的认知范围内。你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决定了你能做怎样的事。
如果把一个人的认知画成一个圆,他与世界的接触就是这个圆的边界。认知越多,圆就越大,边界就越长,与世界的接触也就越多。
很多阅历丰富的人经常表现得很谦虚,因为他们走南闯北、历经沧桑,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还有很多很多;
反而是那些一直待在一个地方的人往往会狂妄,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只因他的认知足够让他的生存,却也只够让他在那里生存。
发小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十多年前当兵时,他被安排去带新兵。
新兵训练时,有些东西是不允许使用的,包括手机。他清点新兵的个人物品,发现一部“手机”,便准备没收。
新兵不同意,双方发生争执。连长赶来处理,新兵解释了半天发小才明白,那是一个iPod,只能听音乐不能打电话。
发小说,他当时已经入伍好几年,那会儿的资讯没现在发达,根本不知道iPod和iPhone,这才闹了个笑话。
清朝的官员自诩是天朝上国,视外邦为蛮夷,坚持“闭关锁国”,无心看外面的世界,最终被坚船利炮攻破国门;
初中没毕业就打工的小镇青年,拿着5000块的月薪对着毕业起步工资只有3000的大学生说“读书无用”,而十年之后大学生的月薪已涨到30000,小镇青年却因为经济不景气而失业。
智慧是相对的,无知是绝对的;知识再渊博,也会有盲区。
因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会以为自己的感受就是全世界,不愿意接受不同的理念和观点;
因为不知道世界一直在变化,就会喜欢待在舒适区,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变成自缚的牢笼。
英国作家赫兹里特说:“一切偏见都来源于无知。”
事实上相比于无知,偏见更为可怕,因为它会让人更无知。
三、无知不是错,傲慢酿大祸
几年前,朋友的父亲被骗了几万块。
一个和尚装扮的中年人拿着所谓“开光”佛像前来化缘,老人家信以为真,掏钱买了。
朋友回来一看,就知道受骗了。他专门找了资料,告诉老人家这些骗子的把戏。
结果老人家碍于面子,坚持认为他买的就是开光的佛像,谁敢说是假的就跟谁急,还坚持每天上香朝拜。
后来,老人家因为保健品又被骗了几万,天天念叨着自己的钱没了。父子关系也因为这些事,一度闹得很僵。
老人很固执,很难被说服,是很多家庭面临的共同困境。
几十年的生活经历,长期主事的家庭地位,让很多老人习惯了“说一不二”,尤其听不得子女的不同意见。
无论孩子说得对不对,只要观点不同,那就必然是错的。“什么时候轮到你来教训我了?”俨然成为某些老人的口头禅。
一些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在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不如他们的人面前,也会有差不多的表现。
他们不关心事实和对错,只在乎尊严;当他们无法用事实说服他人时,会直接使出道德绑架的招数维护自尊。
特别喜欢《三体》中的一句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不知敬畏的人,总有一天会付出代价。
四、写在最后
每个文明都是从弱小发展开来的,每个人都是从无知成长起来的。
接受自己所知还甚少,保持开放的心态,坚持学习,你会越来越优秀;
接纳自己心中有偏见,秉持谦逊的精神,不妄下定论,你会更加睿智。
《飞鸟集》中写道:“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
保持谦卑,承认无知,何尝不是平凡中的一种伟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