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悠扬的古琴乐,带着我的神魂穿越到古代,去感受悠远的饮食文化。先祖神农氏尝百草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药和农耕」,加上新旧石器时代陶器的产生,让食物有了新的呈现方式。早期的食物更多是以谷物蔬菜为主的,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以及一直以来的饮食文化,我们人体最适合接受的是五谷为主、五蔬为辅,瓜果肉食是应少之又少。然而随着历史的变革,现代人的生活饮食已经颠覆了原来的饮食结构。
还是先拉回来去感受古人是如何感受食物带来的美妙感受吧?我想理应是食药同源的原理,食物间的相生相克,从最早的用谷物蔬果来解决温饱,到后来,封建统治的建立,阶级区分就有了很多讲究,如营养搭配、药膳和进补等菜色的演变,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如果说饮食文化的鼎盛时代,那就是距离现在不远的清朝,那是由于满汉相融统治文化的差异,「满汉全席」就成了清王朝饮食的最高水平。加上中国的幅员辽阔,到了现在更是根据地域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菜系,如果想具体了解菜系的话可以去「舌尖上的中国」,相信那档栏目会更专业地讲述,我这边讲述的更多的是更生活有关的内容,由这些食物的感受带给我一些生活感悟。
从小在江南长大的我,偏爱清淡的小炒和素食,这可能跟我的经历有关,因为爷爷的挑剔,加上我从小是过敏体质,很多东西不能吃,心思细腻的父亲经常会不断地变着花样做给家人吃。从小到大我最喜欢在父亲做饭的时候在边上看着,看着他有条不紊的娴熟动作,看着他用心的搭配着色香味俱全的丰富菜肴,是一种特别幸福地感受。我们经常有说有笑的聊着天,时不时的还会让我帮忙尝一下咸淡,有时忍不住也会用手去拈着吃,父亲也从不责骂我这一习惯,可能在他眼里是一种俏皮可爱的表现,直到婚后经常被婆婆及老公说教后才改掉,但是这样板板眼眼地行为规矩还是会被我偶尔打破。
说到做菜,记得中学时期有一年的暑假,我自告奋勇的跟爸爸请示承包家里的饭菜工作,想着帮父亲分担一些家务,等我真正做饭烧菜时,才知道做美食真的是一门非常花心思的事,想要符合全家人的口味,又要经常变化是很不容易的事,我坚持了不知道有没有1个月,就缴械投降了。但是这一次的经历,带个我的很多感受,有想着变化菜肴时的茫然感、有被油溅到时的疼痛感、有锅盖铲刀掉一地的狼狈感、有看着他们吃的时候的满足感、有被夸的喜悦感,可以说在酸甜苦辣咸的味蕾体验中也体验到了很多的生活不易。
其实对于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美食,除了江南菜系,我还偏爱广东菜,符合我清淡的口味,尤其是喜欢放点药材的煲汤,喜欢煲汤的原因更多是没有油的飞溅,又能作为食补的药膳,为此我有一段时间还专门买了食物相生相克的书籍来研究,就是想着更好地去对待食物,但是婆家人都不爱吃,我就没有了欲望,加上小时候的那次历练到现在进厨房做菜的次数很少,也就渐渐地丢失了兴趣。内心深处并非是真正的排斥,只是觉得有人做的比我在行,我就不去争啦!
美食与我而言,更多是对内心深处各种地记忆。总觉得当你从开始考虑做什么,对方喜欢吃什么的时候,就已经把爱的种子埋下了,就如同父亲一样,他对所有人的喜好了如指掌,当他看到我们开心的吃着他静心准备的食物时,我想他内心的感受应该是非常美妙的。我很不理解但又深入其中的那种应付吃饭的状态,在父亲过世后的这十多年内已经让我慢慢地丢失了我对美食的欲望。今天的文字又让我再次对饮食有了深刻的感受,我想或许应该每周花一天的时间,用爱心去做一次正餐,看看是不是可以找回儿时的那种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