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随男友回老家看望他的父母。行程总共5天,能待在家的时间,不足一天半。
他家乡所在的村落位于东北一个不知名小城的山脚下。从地名推断,这地方应该在很早以前时常有鹿出没,甚至极有可能最早时期大群的鹿充当了拓荒者,在山脚下踏出了这一条路故而得名。
不大的村落聚居着百余户人家,村民的房子沿着河流两岸分布。男友的母亲把这条本不算宽的河流叫做“大河”,语气中透着独有的亲切,他们家住在桥头第一家,“大河”就从家门口流过。
这里的村民由三部分构成:长居于此的当地农民,林业部门、铁路部门的员工家庭。林业和铁路部门的员工因工作关系被调到此地,长期以来也就在这安家落户,逐渐融入了农村生活。
男友家位于铁路员工聚集区,也是整个村子打理得最好的地段。得益于母亲的勤快,和父亲的手艺,男友家的房子也被收拾得相当利索,虽然不是富足的农家小院,但是干净整齐和花了心思的打理细节让人觉得舒服敞亮。
家里的院子不算大,但是每块地方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得到充分的利用。
自家住的两间房前后各有一个小院,院子用来种上各种蔬菜和花果。地里的土一垄一垄翻得整整齐齐,长得有点像的大葱、小葱、圆葱、韭菜;直挺挺泛着紫色光泽的茄子秧;还幼小的西红柿苗;架子上爬着绿盈盈的葡萄崽;为了美观和食用,还有一株新种的玫瑰树,据说玫瑰花做酱清香鲜甜。
小院儿里除了自家住房,还有两间小屋。一间是男友父亲的工作间,平日里做些电焊、木工和修理的活计,里面堆着、挂着、吊着各类大小工具,东西很多但不显杂乱。
这是他父亲的一方天地。我想作为一个男人,一名丈夫,一位父亲,每一副工具都是他用来对抗生活大浪的舵和浆,他用它们来支撑和前行,也是带给他尊严和荣誉的宝贝,更是他消磨时光回忆往昔的凭借。
另一间小屋是男友母亲驰骋的沙场。这是两小间相连的储藏室,木头梁子搭建的。靠外一间存放家中的旧物用品,靠墙放着老式的箱子,墙上挂着男友上高中时骑的自行车,母亲外出务工骑的摩托车,还有一张铺着盖布的简易沙发,梁柱上也挂满了家中的小饰品和一些食物。看似互不干连的物品让空间满满当当,看得出烟火气却看不到灰尘。
靠里一间的更小,几乎只放了一台大冰柜。这也是在儿子回来这两天她出入最频繁的地方,因为冰柜里堆满了提前准备好的儿子爱吃的食物,有批发来的雪糕、前几天刚包好的粽子、开春去山上摘的野菜、包好的大块牛肉。儿子回来了,不但要变着花地把每顿饭做出新意,还要准备好给儿子带回去的特产。
自家住的屋子有外屋地的厨房和一大一小两间卧室。大间的卧室兼具客厅的功能,衣柜、五斗橱、录音机、茶几,包括摆放的小物件都带着浓厚的8、90年代的风格。复古怀旧得却挺恰当。两间卧室都有火炕,我才知道炕在夏天也是要烧的,一来驱赶早晚的寒气,二来防止生潮。整个屋子用来烧炕的炉子和暖气都是男友父亲自己改造的。他说看不得干活不仔细。
屋子和后院之间的连接处是男友母亲最得意的地方,是她让男友父亲和舅舅合力建好的。这块连接地上方搭起了半透明的棚子,还用旧窗户隔出一面玻璃墙。这样一来劈好的柴火有了地方放,下雨天也不怕,还能惬意地坐在棚子下观赏自家种的作物,小院儿显得很亮堂。
接儿子在桥头,送儿子在院口。回来路上和男友聊了好多他儿时的回忆,虽然在都市漂泊已久早就习惯了城市生活,但是回到山沟里的自家小院儿,许多个瞬间我看到他眼里闪过明亮的烟火,接着笑着对我讲起以前那些苦的、甜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