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STA看了一场关于“家”主题的话剧表演
插入:像是在迪士尼看见的白花
快7点时进场,意外是一个较为黑暗的环境,只有灯光、人、幕布、左中右三个分场景,再就是中间的坐席部分是有光亮的。
中间坐的地方是一个个轻质圆垫,看起来像编草帽一样编织而成的新草席垫,觉得有点硬,我就没选这个坐,选了一个带毛的软垫子,以免久坐不适,嘿嘿(º﹃º )。
这个场景表演最令我(应该也包括大部分观众)印象深刻,感受最好,也就是最进入情景当中。
男主人公先就将自己置身观众席中,在前两个分剧表演时就开始拿水、走动、给同是表演者的伙伴拍照,为了让自己尽快进入这个表演空间环境中。
随着幕布中有一片森林,背景声是淅淅沥沥的雨声,他开始拿着手电筒朝我们席地而坐的观众区照射,发问“这里是哪里?我怎么在这里?”就像喝醉时颤颤巍巍地崴着踱步,在我们中间走动。
此时,右侧有一男一女蹲坐着开始发出声响,让他警觉,问是谁在那里。
年长男性开始言语,带着庄严郑重的语气,那句“有罪者归家!”反复由他俩“召唤”出时较震撼,他们也开始走动,像在专门命令这位年轻的男主人公。
年长男性是他父亲,开始细数他的罪行,他也相应地反驳和排斥着,年长女性是他母亲,像是在规劝他认错求饶,不然列祖列宗不会轻易饶恕他。
说到第二条罪行,和他妻女有关,左侧,妻子饰演者唱着歌儿出来了,开始演绎一人饰演三个角色,除了本来的妻子身份,还扮演一对正在对话的人们。话语较为嘲讽和挖苦,像是在控诉她丈夫的罪行。觉得非本身份的大声说话、发问、职责,呈现的效果很好,作为观众能很快进入情景中去观看和思考整个故事背景,她也和观众有语言上发问、对质似的互动,显得真实。
“你笑什么?!”这句既有互动性,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过渡,能让表演者诉说出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不好笑,是一件严肃的事,接下来就讲到了事实和她认为的观点,应该“血债血偿!”。观众就逐渐了解了男主人公的罪行是什么。
之后他也开始反思,不过还是带着点推卸意味,对着观众说:“这都是你们,都是你们逼我的。” 父母又进行审判似的说:“虚伪!懦弱!无耻!”这时接近观众走动着,配合背景声和灯光效果,又是一次震撼,声音在耳边,就像被审判的是自己,周围的空气也有些冷,不禁还有点儿哆嗦。
还有一个效果佳是在父亲宣布儿子有罪时,一个罪行说完,就会相应有声鞭打,直到最后,儿子也倒下趴在地上不能动弹,他和母亲紧上前将他背起,边伤心地抽泣边细说着他最后一条罪行“有罪者不归家!”。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却又需要严格按照家规来惩处,恨他的不孝,但又不能弃之于不顾。
儿子因为是要遵循计划生育政策,但又为了家中想要延续香火得儿子,不得已将女儿的生命静止。这也体现出传统生育观念与新政策制度之间的矛盾,值得我们思考。
故事背景像是建国初,其实到如今,子辈与父辈的家庭观、生育观、生活观等均有差异,如何在理应和睦、充满爱与舒适的家庭环境中做到这样,更是应该思考和完成的课题。
表演开头,表演者发问,家是什么?
这个问题也可以问问自己和身边人。
这个戏剧还有个较明确的形式是通过采访不同人的音频配合来表演,对表演者的衔接、对应;观众的听力(有中文和英文对话)、理解都是有考验的。
整体的背景声音各有特色(钟声、雨声、铃声、扫描声),戏剧场景不仅是视觉上的观看,也有听觉上的听感。
这场沉浸式体验确实有体验到其“沉浸”,有种是演员与观众共同配合的表演,观众在视听过程也在活动,更偏向于内在感受和体会,获得信息、有所感触、思考,这也是戏剧等创作内容所能给人的一种引导作用吧。
而表演者更多地是外在呈现,像《审判》中男主人公饰演者所说,他是身在观众这个大环境,心却要脱离出这里,自然地投入到自己的表演故事环境中。
我觉得表演者的界限感(自己与观众之间)是需要缩小的,对他们而言,有自我反而是一种限制,他们需要更全情地投入,而生活中,他们也最好能较快脱离出自己所饰演的角色。
感受到了作为演员、各类表演者的难度,还有就是记台词,配合场景和时间,都不是容易的事,也想到并进一步认同这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苏打绿的《十年一刻》也有这种意思,能够站上舞台去表演,是一件很棒的事,背后肯定是需要花费功夫的,我们可以用更包容、开阔的视角去观看和评价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反问自己,如果让你站上舞台,你是什么样子的呢?
还是引用《Dream High》里的话告诉自己:自己适不适合站上舞台,能不能继续表演,走得远不远,舞台本身会告诉我们答案。那就只管走上生活舞台去歌唱和舞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