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小麦
众所周知,谱系障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社交,孩子们可能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不懂表达需求,用不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等等,家长们和老师们不管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还是生活学习中,理所应当都是会希望孩子是快乐的,笑是快乐的、幸福的、会被感染的,也是有效沟通的基础。
孩子的笑容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老师们都想教出自己所期望的孩子,不管是家长教育孩子,还是老师对孩子进行教学,首要条件一定是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才更有可能达到大人们所期望的效果。
没有人能逃得过玩游戏的魅力,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又或者是老人,游戏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而在游戏的过程中,是能够最快速找到孩子笑容的方法,笑容就是快乐,快乐就能有更多的时间跟孩子继续互动,从而就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产生的可能,孩子在愉悦的状态下也能学得更快且会印象更为深刻,因为玩乐中的教学会持续性的拉着孩子的注意力,即使是教学,但本身对孩子也是一种强化,所以,找到孩子的笑容对教育孩子非常的重要。
找到孩子的笑容,让孩子关注到我们
一般我们会怎样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到愉悦,并且能够关注到我们呢?
首先就是要找到孩子关注的焦点在哪里,有的孩子喜欢蹦蹦跳跳的活动,有的孩子喜欢触感的活动,有的孩子喜欢肢体的互动等等。要让孩子关注到我们,首先要看孩子关注到的东西,在把这个东西和我们联结起来,自然的把注意力焦点转移到我们身上,让我们和孩子建立起舒适的社交地带,并在此停留互动。
有孩子的家庭应该都超级多的经验,比如我们常常会用超级夸张的方式去表现出来,比如中箭、中枪、摔倒之类的,用夸张的动作加上起伏的语气来达到效果,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戏精,这很多大人在带孩子的时候都非常有经验了。
找到游戏的节奏也能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拉住孩子的注意,举个简单的例子,在给孩子转圈圈开始前,我们会给个信号,“预备备~转圈!”故意拉长信号来让孩子关注到我们也是常用的方式,用这个方式,就要注意事先会进行有几个回合都是有这样指令的互动,这样的重复是拉孩子关注的先备条件。我之前尝试过有拉不住孩子注意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因为前面没有重复,因为有的游戏在我们大人的视角里,并不会觉得有趣,但是只要是孩子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有笑容,就应该捕捉到孩子对这个活动是有动机的,这需要我们暂时抛弃掉自己的逻辑和认知,才能进入到孩子的世界。这个节奏在所有活动中都是适用的,唱歌、讲绘本、手指游戏、肢体互动中都是同理。
找到孩子的笑容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也还是要掌握好一个度,因为我们需要在游戏活动中找到机会学习,过度活跃兴奋和过度平静都不是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个需要我们根据孩子当下的状态来稍微调整活动的节奏,把握好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的注意力保持在和大人的互动上,而不是过度兴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与孩子共舞,建立来回的互动模式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不仅仅是要跟随孩子去做孩子想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做好互动,加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让孩子感觉得到我们是能够懂得他们的小世界的,加入他们的游戏中是非常和谐的。
切换或加入不同的玩法也是能够持续拉住孩子注意力不错的方式,单一的转圈可能几个回合之后就倦了或者是孩子的动机没有这么强烈了,就得开始创新或者转换了,比如转圈加入童谣儿歌,“转啊转啊转啊转,转到~豆袋上(沙发/桌子/椅子等等)”或者是其他的各种方式,这时候也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主导更强更能创造学习机会了,而且与此同时,孩子会从“这个游戏好玩”变成“这个人好玩”,不论这个人玩的是什么游戏,孩子总能提起兴趣并对其有所期待,能够加入的学习机会就更多了。
游戏、玩具并非一种玩法,可以切换或加入,我们也可以玩家之间相互配合,比如孩子在玩厨房套装玩具的时候,可以加入到游戏中与孩子分工,某某煮饭某某洗菜等;再比如玩球的时候,和孩子轮流投球等等。相互之间的配合,会使得新玩家的加入非常自然,也让单一的游戏变得更加的有趣,更加迅速的和孩子建立起有来有往的互动模式。
让孩子与世界自由沟通
很多大人在游戏的过程中,都会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比如刷剧时我们偶尔会“废寝忘食”,游戏时也有过“夜以继日”,旁边的人不管是说什么都很难让人走出沉浸中的小世界里。俗语有言“打不过ta就加入ta”,刷剧的时候加入一起讨论剧情——“顶楼凶手是谁?”,成功加入其中之后,就有了共同的话题,这才会出现社交机会。
孩子们玩游戏也是这样的,如果对于某件事物非常沉迷,不管大人说什么都不会听的,走进孩子的小世界,同他们培养良好的关系,建立起来往的互动模式,这并不是把孩子拉出他自己的小世界里,而是两个小世界的融合,变成一个大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都是一样的,相互陪伴,一起玩闹,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