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普及本
书架上一直摆放着一本《平凡的世界》(普及本),还是前几年在潘家园的旧书摊上淘来的,只花了3块钱。普及本出版的原因,出于多种考虑。它的初衷和原则尽可能的保留原著精华的前提下,供给读者一个方便阅读的版本,保持它原有的风格和韵味。尤其是对人物的经历和活动,基本还是保留完整。
木心先生说,有人一看书就卖弄,多看几遍再卖弄吧……多看几遍就不卖弄了。
《平凡的世界》我没看几遍,只是有些喜欢的情节多看了两遍,电视剧倒是看了两遍。但完全是不同的感觉。我这样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就是想要感受路遥先生书中那些对细节的描写。说出来大家可能会笑话,我真是这么想的。但我知道路遥先生写《平凡的世界》时吃了怎样的苦,受了怎样的罪。
【既然要活下去,就得靠自己】
路遥出身农民,小时候家里人口很多,弟兄姊妹八个,他是老大,七岁时父母把他寄养给另一个家庭,他的童年印象就是饥饿。他的父亲是个不识字的农民,性格很软弱,活得很窝囊。
路遥这样说:
别人家的孩子把你打一顿,回来后希望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但得到的是他们再打一顿,不要惹事。所以,在社会上你只有依靠自己,而不可能依靠任何人,这是我那时认识的第一个问题。既然要活下去,就得靠自己。
路遥与农民交谈
《平凡的世界》反映1975—1985这十年间农村、工矿、城市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全景式。
为了写好《平凡的世界》,真正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路遥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一篇一篇的翻看,记笔记。
路遥说:
在整个描写过程中,我可以在笔记上找到各种的事情,这样故事就建立在比较可靠的基础上。
为了把生活细节描写到位,他亲自体验,细细的看。譬如一个烧砖厂,他经常去,看扒土、打坯、倒坯、进窑、烧火。比如贷款、税收等等资料,有时趁人不在,偷着撕一张税务发票夹在笔记本里就走,能用就用。比如煤矿,第一部就拿到煤矿里写,可以逐渐熟悉。
煤矿生活条件差,一间小会议室改做卧室兼办公室。食堂只有米饭、馍、咸菜,连鸡蛋、豆腐都没有。
路遥与矿工在一起
【写作艰难,想起来不寒而栗】
路遥说:
晚上只睡五六个小时,起来还得走到桌子前,继续写,我就自己来说服自己,像哄小孩一样哄自己。看见桌子,像上战场一样。
一个冬天,几乎和任何人不说话,语言能力都丧失了,很孤单。每天吃完晚饭后,散一会步,机器似的。工作特别紧张,上厕所都带着纸和笔。
第一部初稿写得很艰难。回到城市后看到街道两边的小吃,非常眼馋,这些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就是山珍海味。
【只要是能完成的,它就是好的】
第二部结束后,身体完全就垮了,第一天写完,第二天就趴在地下起不来了。靠着精神,斜着身子抄完稿子,浑身没有劲,只有膝盖上还有劲,趴在地板上,整理稿,每吸一口气,费九牛二虎之力,得一种怪病,气能吸进去吐不出来。
我就想,在中国任何作家完成长篇是不可能的,曹雪芹没写完就死了,身边的柳青也没有写完,我会不会呢?
陕北天气凉快,我吸不进去气,身体崩溃了。吃了三个月中药,体力稍微恢复。休息一年,接着搞第三部,趁着还有劲,写完。我就这样咬着牙写。
马上就写完了!一控制不住,右手开始痉挛,这样都拿不住笔,怎么办?
我把电壶水往盆里一倒,掺些凉水,三个毛巾,浸入,手伸进去烫,让手松弛。抄完后,把用了六年的圆珠笔抛出窗外,跑到厕所里照一下镜子,我成了另一种样子,想六年前我的情形,自己这最后一段好年华就消失了,坐在桌前,停了十分钟,沉默。
我想起了托马斯·曼在《沉重的时刻》里一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是能完成的,它就是好的。”
路遥在医院
【这就是审美!干活时有贪婪精神】
写完了,完全成了白痴状态,像五六岁的小孩,要进北京,人不放心,这样就和弟弟一块进京了,跟在弟弟屁股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过马路时都不知道在干什么?
这种劳动并不是特殊的劳动,任何人都要对生命抱有正确的态度,作家这样,农民也是这样。我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虽然懦弱,但很会劳动,种地时,把什么都准备得尽善尽美。
拔草锄地,讲究美,他说从任何地方看去,都显得一行一行,很美,曾经在地头种南瓜,说这不一定是为了吃,一到秋天,地头一行一行子都长满了瓜,这“好看”。这就是审美!他干活时有贪婪精神。
【人的生命是在追求的过程中】
我认为每一个人,不论搞什么事,都可能在自己的行业中干得好的,一个人最后的价值不在于干什么。我如果当木匠,全力以赴,也会是第一流的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