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市红旗渠大道学校 李丹
今天我们主要来谈一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进行精准备课。
“精准”一词,是精炼、准确的意思。谈到备课,如何进行精炼、准确的备课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课堂是我们的主要操练场,只有准备工作做到位,才能在我们的主阵地“大展身手”。
下面我将从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备教材
1.研读课标
(1)学段目标
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标备课,照标上课。图片上的这本黄色书籍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的大纲,不管我们执教的是哪个学段,在备课和上课前,必须先研读课标。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要先从宏观上掌握学段目标,了解清楚该学段学生应该达成的基本目标是什么?比如说在课标中关于“默读”的要求:第一学段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是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对每个学段目标有了这样框架式的了解,在聚焦到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目标时,就更自如了。
(2) 单元目标
部编版的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在备课的过程中,这两点始终是要贯穿其中的。包括语文园地里的各个板块,都是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的集中体现。我们以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导语为例来分析一下。(对比导语和交流平台)
(3) 课时目标
关注到每一课的目标时,我们首先要关注到的是课后题。也就是整节课的重难点,备课的过程也就是备如何突破重难点的过程。这个时候,要精准到每一课时需要完成的目标,并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共同确定课时目标。(对比导语和课后题)
从学段目标到单元目标,再到课时目标,我们这样层层剖析,从宏观到具体的过程,我们对确定每一课的目标也就越来越明晰了。
2.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一门大学问。语文老师首先是读者,其次是语文教师。是读者,就要阅读和欣赏,要尽量领会作者的原意。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型的过程中,对文本解读能力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文本解读就是:阅读者运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知识对文本进行诠释和丰富。那么在备课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文本解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素读当道
大家可能早就熟悉“素读”这个词语了。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一遍,“素读”的第一步,要求教师打开一个文本之前,要以一个纯粹独立的读者身份与文本展开对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师能够“对文本有真实的阅读体验、真切的审美感受和独立的价值判断”。“素读”的第二步,教师以教师身份自主阅读文本,同样不借助任何资料,通过自己的专业积淀做出判断和思考。素读,往往会读出很多真实的发现,读出丰富的感觉,读出多维的思考。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我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备朗读,至少读三四遍,上公开课,读的遍数还要多。要求学生背的,我先背下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散文要读出意境,诗歌要读出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出情趣,说明文要读得“明白”,课文中的人物要读活,读谁像谁……
我谈谈我在备《爬山虎的脚》时一些做法。留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在研读课文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爬?”原文是这样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作者用六个不同的动词精准地表述了爬山虎向上爬的系列动作,在解读的过程中,我顺便用手在桌子上尝试了一下,发现作者的表述真的是太绝妙了,每一个动词都拿捏的特别到位。我将自己的五根手指先是轻轻地触着桌面,然后将指尖下滑,受力面增大,仿佛变成小圆片一样,真的感觉巴住了墙。一开始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细丝变弯曲了就贴得墙更紧了,就反复尝试,反复朗读。当我将伸直的五根手指逐渐变弯曲时,我惊奇地发现指尖真的越来越有力量了。
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同时也成功地嫁接到课堂中,经过这样的参与体验,孩子们也是恍然大悟,事后听评课的老师也说:你让孩子们演示的时候,我们也在下面一直尝试,还真是这样的。
(2)关键词解读
作为教师必须得有咬文嚼字的本领。哪里是重点?哪些词、句是关键?我要求自己不但要逮得准,还要读得进、讲得出。词语用在文章中,总有它特定的语言环境,而且上下文中的信息往往也为理解词语提供了线索。
在备课的时候,对文本中的关键词,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哪些词语是引领全文,内涵丰富的;哪些词语是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在备朗读的时候,我们都要通过查阅资料或者联系上下文,要有深入的理解。自己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孙绍振在《名作细读》中介绍到可以采用还原法来帮助理解一些关键词,首先要从文学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字典里、规范的意义,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层次。
这首古诗在字词的剖析上,抓住“寒”、“孤”两个字,“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离别的气氛;“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情。
“平明送客楚山孤”,“孤”字是这首古诗的诗眼,王昌龄没有将离别的忧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的楚山之上。因为天刚亮时把友人送走了,辛渐可以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王昌龄,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望着这茫茫江水,越显孤寂。所以在这里这个“孤”字能让读者读懂诗人的孤独。
(3)关注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也就是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下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对写作背景的关注,深入挖掘其内涵,并且合理配置在教学环节中,有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有利于引导学生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交流,同时也会激起学生对那一时代的文化得到美的熏陶。
《落花生》这篇课文中,父亲的特点是文中的一条明线,通过孩子与父亲议论花生的品质,来体现出父亲对他们的教诲。有资料显示,作者许地山不仅写了《落花生》这篇文章来追忆父亲的教诲,而且以“落花生”为笔名勉励自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次家庭活动对他的影响甚是深远。
文中有这样两句话: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常常我们的新花生。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单从这几句话来看,父亲是一个事务繁忙,不经常参加家庭活动的。
那么这些背后的信息是什么样的,既然父亲那么繁忙,那晚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正好就是我们在课堂上可讲的。还原矛盾,从而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一般说来,父亲总是和妻子、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因此过节还要去请他。
通过这些父亲的资料的补充,对父亲的形象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因此最后谈到: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父亲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家庭活动,跟子女们的交谈更是让他们永久铭记,直扣人心。
文本解读的方法让我们对文本有了抓手,用力挖掘,总会发现惊喜的。
二、备教法
自媒体时代,教学方法也随之产生了很多共享资源。在备一节课的时候,找个名师的教学设计,略加改动就去上课了。这样的方法万万不可取。东拼西凑的东西,虽然得来全不费功夫,却用起来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在备教法上分享给大家几个方法。
1.研究名师课例
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进行课例研究,我盯准的名师是于永正老师,在研究课例的时候也是先从于老师的课例开始。我们先从阅读卷说起,《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阅读教学卷】》,这本书中一共收录了低中高学段的28个课例。
我们都知道专业的听评课,要听什么?不是听这个老师的个人风格和特点,而是听老师如何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一篇课文的教学环节,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等等,也就是一节课中应该这样,不该那样的依据。
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就是我们要学会从名师的课例中提取出语文教学知识。
于永正老师在《第一次抱母亲》的课堂上说:有人把读书叫作“煮书”。“煮”就是告诉我们要把书读熟,读得遍数越多,书就煮得越熟,它的味道、它的意思才能被体会出来。这篇课文如果反复品读,我们就会对母亲了解得更多更多,所以我们要静下心来,潜心读,静静地读,用心读。
我在研读于老师的这个课例时,将课例中的“煮书四工序”整理出来。
1.读出味道,需用心;2.反复推敲,重理解;3.两眼读书,再感悟;4.细慢吟诵,志在品。这就是从名师课例中收获了思考。
2.关注教学效益
在备课时,还要时刻关注到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堂的起落点在哪里,这一点儿很关键。备课要备好三个点:第一是终点,教学目标。也就是这篇课文必须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这篇课文学生必须理解和感受到什么,这是终点。第二是起点,教学的起点。这篇课文学生目前能理解和感受到的是什么?第三是台阶,设计两到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能够弥补落差。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或台阶时,必须备两个点,一个是这个环节学习什么内容,第二个是这个环节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
3.教师自身优势的发挥
这一点特别关键,每位老师都是自己的自身优势。在课堂上如果能够展示出来,更会自己的课堂添姿添色的。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的简笔画,栩栩如生,特别是在《草》那一节课上,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古诗的意思,于老师的简笔画随之变化,不仅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了。
记得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古诗,课堂上带着学生把古诗唱了出来。我们努力去挖掘自己身上的优势吧,在课堂上展示更全面的自己,这样的话,与学生的契合度也会越来越高。
三、备学情
备课时,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兴趣和认知状况。
1.备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什么是难点,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备课要备到“点子”上。同时还包括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智力水平和生活积累。
有了这样的前提性思考,在备课的过程中就会有所侧重。
2.备学生的身心特点
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也就是我们刚刚说到的要关注学段目标。同时我们也了解一些脑科学的知识,关注一些孩子脑部的发育和功能,对我们的教育活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备学生的兴趣爱好
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教学更亲切地走进学生。真正做到与学生在课堂上共舞的状态。我们所执教的学段不同,孩子的兴趣点也就不同,比如说低年级的学生对游戏活动就情有独钟,而中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一些竞技类的活动。
最后我们来聊聊备课形式:
在我们平时的备课活动中无疑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体备课一种是个人备课。我们有了疫情期间网上教研的经验,即使在假期,我们的备课形式也不会受到局限。
其实,备课不必拘于任何形式,活化备课形式,才能扎实推进课堂教学。只要教师清楚往哪走(目标明确),知道怎么走(流程清晰详细),明白谁来走(凸显学生主体),无疑就能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