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万年前的寒夜,骨刀在兽皮上划过,碎屑随着火光飘起。石片的主人或许曾在这儿蜷缩。龙潭遗址在云南大理鹤庆县,背后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前方对着金沙江的支流。2010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次在这儿发现旧石器。十年后系统发掘石制品出土了。光释光测年显示距今 6 万至 5 万年前。直到一种从没见过的技术特征出现。考古现场一下安静了。它不该出现在这里。
基纳技术,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绕,背后代表的是尼安德特人的生存办法。当别的古人类还在用简单石片切割时,尼安德特人已经有了精细手艺:他们会选厚燧石核,用软锤敲下半月形石片;刃口反复修理,敲出鱼鳞状的修疤;废旧石片也不浪费,改造成钻器接着用。在欧洲考古圈这技术很有名。它是约 7 万至 4 万年前旧石器中期尼安德特人应对干冷气候的关键工具。
在法国基纳遗址,这类工具用来处理猛犸象皮做帐篷。龙潭出土的基纳刮削器,经分析发现同样切过兽皮、刻过兽骨,据信还劈过云南斑羚的胫骨。一样的技术在欧亚两端都出现了。我国学者第一次在龙潭石器上看到这些特征时,既震惊又怀疑。
龙潭出土的基纳技术,意义不只是多了件文物。它像块石头狠狠砸进东亚考古的池塘。过去大家都觉得,东亚旧石器技术一直独自发展,跟外界没什么交流。可这几年的发现,把这种看法彻底推翻了。
距今 5 万年新疆通天洞遗址挖出勒瓦娄哇石核,说明中亚的技术传到了东边;而龙潭的基纳技术,刚好补上了关键的一块。考古学家认为,这些修理台面的印子和法国基纳遗址的一模一样。要么是技术传了过来,要么…… 就是当年做这些工具的人,亲自到过这里。
尼安德特人曾统治欧洲大陆,是出了名的强悍族群。但有个冷知识,咱中国人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比例,居然比法国那边还高!2020年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东亚人基因占比在 2.3% 到 2.6%,欧洲人只有 1.8% 到2.4%。按理说他们离得近,基因该更多才对,结果咱们成了存货大户。龙潭发现恰为这组基因数据提供了物证支撑。
基纳技术在东亚的出现是否源于尼安德特人迁徙或本地创新,仍需人类化石或基因证据支撑.龙潭遗址留下一个灼热的问号:谁是这些石器的制造者?目前证据仍是间接物证,就像犯罪现场遗留的凶器,却不见凶手真容。未来若能从西南洞穴中提取到尼人基因片段,将是解开谜题的金钥匙。而密码本,或许就埋藏在云南群山的某个洞穴中,等待光照进来的那一刻。
各位朋友
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