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理解的爱有时候会成为伤害,我们常常因为未知而受苦却浑然不觉。
临近春节的岁末,下班途中遇见一名妇人一边喝骂一边用枝条抽打三岁左右男孩子的掌心,孩子尖声大哭。和我一样有几名路人慢下脚步观看,细听之下应该是孩子拿塑料袋放到嘴里咬而招致母亲的打骂。有人出语相劝,可妇人恼怒正盛,依旧用力继续抽打孩子。孩子一声高过一声的痛哭,让人听得揪心,我忍不住高声指责妇人不该如此打孩子。
“你以为我愿意打他吗?他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吃!说!还乱不乱吃东西?”妇人声音哽咽,似有着迫不得已的委屈,神色里还可看出身为母亲的辛劳憔悴。在说出这番话来后,她心情少许平稳,停止打孩子,不过依然训斥孩子。
我收住想要对她作些解释的念头,转身离开,可孩子的痛哭和母亲的委屈仍许久盘桓我的脑海,我为此而感到痛惜。如果这个妈妈知道口欲期是什么回事,或许她就会释然。
生命之初的婴儿通过嘴巴来感知世界,所以婴幼儿都有经历吃手指阶段,除了手指但凡能放到嘴里的东西,有机会都会去美美地品尝,因此有安抚奶嘴和磨牙棒之类用品帮助孩子度过这个阶段。如果家长过度纠正或干扰孩子的这些行为,那么导致婴孩产生“口欲期固结”,他们会在不断地在未来的发展中,寻求对这一时期严重缺乏的关爱的直接或替代性满足。
小男孩的咬塑料袋的行为或许就出于这种原因,即便不是这个原因,也是跟孩子心理诱因有感,他试图通过这些行为缓解心理焦虑或压力。适当的引导下孩子很快就能读过这个阶段,相反如果强力粗暴的纠正会导致其他的问题。我就看到一个身边的例子,十多岁的男孩吮吸拇指的习惯,以致他的一个拇指比另一个要细很多,贯穿多年的习惯即便成年后戒除,已然对他的一生都有着不可抹去的影响。
我儿子在四岁左右有一段时间执迷于抠指甲,那段时间他是用不上指甲钳的。我也曾试图纠正他这一行为,但是说教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后来见也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索性不去管他,在一两个月后忽然发现他已经放弃这一兴趣。
作为父母我们太想让孩子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但是要知道有些路包括行错的路必须要孩子亲身走过,他才能成长。当孩子对于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充满好奇的时候,我们要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探索行为,父母需要做的是陪伴他们慢慢走过。
心灵的成长比身体的成长更为重要。
我带孩子去医院体检,坐在大厅等待叫号时,身旁坐着一位年轻的妈妈和他约4岁的儿子。孩子手中拿着一个玩具在玩,不小心玩具掉落地上,孩子便趴地上寻找玩具。他的行为激怒了正用手机看小说的妈妈,女子一把拉起男孩,厉声喝令孩子放老实一点,露出厌恶的神色。小男孩受了妈妈的一通喝骂,安静地在旁边站立了片刻后,兀自边玩边走远开去。女子抬起沉浸看小说的双眼左右四顾不见孩子,便起身四下寻找,可并不见她慌张而是一脸愠怒之色,后来在门口处找到孩子,劈头盖脸便猛打了几下,竟然还抬脚踹了孩子一脚。
我实在按捺不住,冲到门口高声呵斥女子的暴力行为。女子没有回应我,她看我的眼神闪过一丝慌乱,旋即她弯腰去拉起跌坐地上的孩子。几分钟后,我看见在远离我的座位的后排,该女子正和她的儿子说笑,母子俩已经和好如初,而我的心情却许久未平。
我相信这样的殴打对于这对母子绝不是第一次,我也相信这名年轻妈妈是爱她的孩子的。带孩子来参加少儿体检,重视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却忽略孩子心理上的健康快乐,甚至可以说亲手给孩子心灵施以创伤。这位年轻妈妈应该在每次痛打孩子后,内心立即便充满懊恼和悔恨,但是又克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究其缘由是因为她成长历程里也曾受到粗暴对待而造就自身的性格缺陷。蒙台梭利说过:每种性格缺陷都是由儿童早期经受的某种错误对待造成的。
从国人对于进口奶粉和尿不湿的态度,可以看出中国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怎样的关心,对于孩子心灵的健康我们亦需要持警醒的态度。尤其在孩子蒙昧初开之时,任何的狂风骤雨都能在孩子心灵烙下无法擦拭永久的印记。
走在熙熙攘攘的街头,我们看到的绝大部分人都是身体健全的人,然后在这四肢健全的背后每个心灵的色彩却各不相同。而每个人的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光鲜靓丽的外表,而是在于他生命的底色有多明亮。
对于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心悦诚服而不是武力征服。
国庆节去外地旅游,晚间在街头散步,隔着马路可听见一个父亲在路边极大声呵斥打骂小女孩。因为说的是方言又是隔着喧嚣的马路我无法知晓具体的情形,大致情形是爸爸责令小女孩认错而小女孩不肯,小女孩每一反驳便招致爸爸更大声呵斥和打骂,其声威如暴风骤雨让人胆颤,即便如此,小女孩哭叫声中依然透着倔强和委屈。
我有一个小我十一岁的弟弟,在他三四岁,有一次他把一件东西丢到地上,我喝令他捡起来,他不肯,我拿竹条打他裸露的小腿,小弟即便痛哭流涕但是依然不从。我被激怒便更用力抽打他,他跳着脚躲避弯腰抚摸被打痛的腿,但就是不肯弯腰捡起地上的物品。我既气恼又心疼,最后还是以我的失败而告终。只要一弯腰捡起物品就能避免痛苦,他却不肯,宁愿遭受疼痛。当时我不能明白,现在知道即便是幼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的。每每想到这件事,我就心生愧疚。
在我成长的童年时期,父母打孩子是普遍常见的现象,特别是父亲多是严厉,这是囿于社会文化素质不够高之下的社会氛围。普遍的未必就是正确的,试想我们自己是孩子希望被怎样对待就能明白对错,对很多问题就会释然通达。
时至今日,教育孩子的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打孩子现象已经少见许多。但是偶尔看到孩子被粗暴对待的例子,网上也偶有虐待孩子的事件,看了让人气愤痛惜。这么说并非说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打孩子,但要遵循审慎使用的原则,即便使用也应该具有公允的和孩子也能理解的理由。倘若家长抱着武力征服的理念去管控孩子,其结果非但不能如愿,伤害却在所难免。
跟体罚相比语言暴力可以堪称隐形杀手,因为具有隐性而更有广泛性,以致其造成的破坏力更大。即便是婴儿也有自尊心和羞耻心,这是生而为人追求进步和美好的人格基础,如果不被呵护反遭受肆意践踏损毁,折损的是孩子内在的驱动力,造成孩子一生情感上的匮乏。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被套上很多枷锁,最后我们都忘了枷锁的存在,又自然的把枷锁套在了自己孩子的身上,只有常常回头自省,才能打破自我的枷锁,给孩子一个自由不带偏见的环境。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突破自身桎梏的过程。
我们都希望自己将来被世界温柔对待,那么现在我们就要温柔对待未来。孩子就是未来,需要我们和风细雨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