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记不清我是第几次看《Homeless To Harvard》(风雨哈佛路)这部电影了,从大一开始上影视鉴赏课喜欢上这部电影,到考研的时候,遇到不想学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拿出看看(当时考研期间留在手机和电脑里面唯一的娱乐),里面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闭上眼睛都能想出来,真的每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将自己想象成剧中的Liz,我遇到的情形有她的糟糕吗,我为什么不努力。这次写一部电影的影评,第一反应是这部电影,趁着端午假期又看了两遍。
《Homeless To Harvard》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电影是根据美国的一个女孩的传记《Breaking Night》改编而成。主人公Liz出生在纽约平民窟,生活的周围充斥着毒品、死亡、恶语相向……母亲酗酒加吸毒,患有艾滋并有间歇神经问题,年幼时被外公强奸;父亲很聪明,对家人和母亲的感情很淡,与母亲一样吸毒患有艾滋,最后孤老在收容所;姐姐被外公收养,最后也患有艾滋;LIz自己8岁被送进女童收养所,15岁开始与另外无家可归的朋友一起偷东西流浪,17岁之前没有接受过学校正规教育……
电影的前50分钟,都在讲述Liz17岁之前的“非常糟糕”的生活,她的这些经历放在任何一个正常人身上或者让一个没有看过电影的人补充接下来的剧情,可能会说,小时候的糟糕经历会让她的心理出现问题,会让她对家庭生活不抱有希望,甚至有可能导致心理变态,这样的变态心理导致的后果,能够写一集《犯罪心理》;也许有人会猜到剧情反转,Liz会遇到将她掰向正途的人,过着平安幸福的生活,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样的女孩到哈佛并拿到全奖。
在Liz的经历中,她遇到了三次对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转折(8岁进入收容所,15岁流浪,17岁开始学习),颠覆她整个人生的最大的转折,就是在她17岁时母亲的去世,让她感觉“是世界上孤独的一个人,生活在做梦也想象不到的糟糕地方,失去了所有的关系,让曾经相信自己的人失望”,这样的绝望让Liz决心“不想成为一个傻瓜,想要去读书”。
所以,电影最后的接近40分钟的时间里,讲述她的改变,从目标确定到选择朋友到最终成功的经历。17岁的她,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学4年的课程,19岁时拿到了《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学习,期间发现哈佛并不适合自己,转学至哥伦比亚。期间有一起流浪的朋友的质疑,但更多的是来自老师的鼓励和她要改变自己的强大的内心。
我们都是普通人,很少人会经历Liz那样糟糕的境地,但我们都会有感到无助和绝望的时候。很多人会说,压力有多大动力就会有多大,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能量有多大,可是生活,毕竟普通的日子多,发生转折的少,细水流长的坚持和努力,才能配得上我们羡慕的生活,就像电影中Liz在17岁决定读书学习时,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走一样。坚持和努力的力量,比你想象的要大。
最后,分享电影中最喜欢的一段话,是Liz在参观哈佛大学时说的,“为什么不能是我这种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是因为他们的出身?我尽力拼搏,不让自己沦落到社会底层。如果,如果我更加努力呢?我希望能和别人平起平坐,而不是低人一等。我希望能去哈佛,接受良好教育,读遍所有好书,于是,我情不自禁的想,我是不是该发挥自己的每一分潜力呢?——我必须成功,别无选择。“
每一个坚持不去的时刻,都告诉自己”必须成功,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