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
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终止差异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包括三个主要阶段:起始、延伸和终止。两者在每个阶段都存在显著差异,主要由于它们的细胞结构和调控机制的不同。以下是两者的对比分析:
1. 转录起始(Initiation)
原核生物
-
RNA聚合酶:
- 单一类型的 RNA 聚合酶(核心酶由 α2ββ′ω 组成)。
- 需要 σ 因子(如 σ70)识别启动子(promoter)并帮助 RNA 聚合酶结合。
-
启动子序列:
- 包括两个保守元件:
- -10 区(Pribnow box):TATAAT。
- -35 区:TTGACA。
- -10 和 -35 区的间距通常为 16-18 bp。
- 包括两个保守元件:
-
启动机制:
- σ 因子识别启动子并结合 RNA 聚合酶,形成全酶。
- 全酶在启动子处解开 DNA 双链形成转录泡。
- 转录起始后,σ 因子脱离,RNA 聚合酶进入延伸阶段。
真核生物
-
RNA聚合酶:
- 存在 3 种 RNA 聚合酶(I、II、III),其中 RNA 聚合酶 II 专门负责编码基因的转录。
-
启动子序列:
- 启动子更复杂,包括多个元件:
- 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如 TATA box(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约 -25 bp)。
- 近端调控元件:如 CAAT box 和 GC box。
- 启动子更复杂,包括多个元件:
-
启动机制:
- 需要多个通用转录因子(如 TFIID、TFIIB)协助。
- TFIID 的 TBP 结合 TATA box,形成转录起始复合物。
- RNA 聚合酶 II 被招募并结合,随后需要 CTD(C-末端结构域)的磷酸化来启动转录。
2. 转录延伸(Elongation)
原核生物
-
简单的延伸机制:
- RNA 聚合酶在 DNA 模板链上滑动,按照模板链的 3' → 5' 方向合成 RNA。
- 不需要辅助因子维持稳定性。
-
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
- 转录一旦开始,核糖体可以直接与 mRNA 结合,开始翻译。
真核生物
-
复杂的延伸机制:
- RNA 聚合酶 II 的 CTD 必须被磷酸化以维持延伸。
- 需要多种辅助因子(如延伸因子)维持 RNA 聚合酶的稳定性和速度。
-
RNA 加工与延伸同步:
- mRNA 在合成过程中经历共转录修饰:
- 5' 加帽:保护 RNA 不被降解。
- 剪切和拼接:去除内含子、连接外显子。
- 3' 加尾(polyadenylation):加上多聚腺苷酸尾。
- mRNA 在合成过程中经历共转录修饰:
-
空间分离:
- 转录发生在细胞核,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
3. 转录终止(Termination)
原核生物
-
两种主要机制:
-
ρ(rho)依赖型终止:
- ρ 因子结合 mRNA 的 rut 序列,沿 mRNA 移动到 RNA 聚合酶,与其结合并解离 RNA-DNA 杂合体。
-
ρ 非依赖型终止:
- DNA 模板上有终止序列,转录形成富 G-C 的发卡结构和 U 序列,RNA 聚合酶因不稳定性脱离。
-
ρ(rho)依赖型终止:
-
简单直接:
- 终止后,mRNA 立即可用于翻译。
真核生物
-
复杂的终止机制:
- RNA 聚合酶 II 通过识别转录终止信号终止转录。
- 终止伴随 3' 端加工:
- 转录后形成的 RNA 被切割,加上 poly(A) 尾。
- RNA 聚合酶通过 “torpedo model” 机制脱离 DNA:
- 附近的 RNA 被核酸酶降解,触发 RNA 聚合酶解离。
-
空间和时间上的后处理:
- 终止后 mRNA 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转运到细胞质用于翻译。
总结比较
特性 | 原核生物 | 真核生物 |
---|---|---|
RNA 聚合酶种类 | 1 种 RNA 聚合酶 | 3 种 RNA 聚合酶(I、II、III) |
启动子结构 | -10 和 -35 区(简单) | TATA box、CAAT box 等(复杂) |
启动因子 | σ 因子 | 通用转录因子(如 TFIID、TFIIB) |
转录与翻译 | 同时进行 | 空间和时间分离 |
mRNA 修饰 | 无 | 5' 加帽、剪切拼接、3' 加尾 |
终止机制 | ρ 依赖型或非依赖型终止 | 伴随 mRNA 的 3' 加尾和 torpedo 终止机制 |
结论
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较为简单,适合其无核膜、快速适应环境的特性;而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更加复杂,以适应细胞内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和多层级调节需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策略,也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模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