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一把椅子,一张凳子,一个煤炉,
材料:5、6个鸡蛋打成的一碗蛋液,一碟碎肉,一点猪油,一个空盘,
工具:一个铁勺,一个汤勺,一双筷子。
每到过年前几天,老娘准备好以上几样东西,接下去的任务:做蛋饺,就顺利移交给我了。这一做就是十多年,不管婚前还是婚后。
我也乐意做这项精工出细活的事儿。铁勺放在煤饼炉上稍加热一下,用筷子挑点猪油在勺里抹一下,化开。舀一汤勺蛋液倒进铁勺,立马发出“吱吱”声响,冰凉的蛋液碰到融化的猪油,很快一圈外沿沸腾着,起皮吐泡,悄悄晃动炉子上方的勺子,蛋液沿着勺子乖乖地转了一圈,留下了嫩黄色的一层外衣,夹一小块碎肉在蛋皮中央,红色点缀在黄色中央,像极了一朵黄玫瑰在铁勺里绽放。轻轻用筷子拉起已翘起的蛋皮外沿,对折覆盖,再轻轻沿边压制一下,两边很快贴合在一起。轻轻地,悄悄地,像琉璃,小心地照顾着。一只蛋饺就诞生了。小小的,嫩嫩的,黄中带着一点褐,躺在小小的铁勺中央。
倒入等待的空盘,蛋饺如坐滑梯利索地离开勺子滑入盘子,列队排好。麻利地再点一下猪油在铁勺里,舀一勺蛋液,第二只立马开动。
一下午,我就静静地坐在炉子旁边专心干着这一个活儿,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只只“雏儿”在我手里诞生。
某一天淘宝上发现做蛋饺还有专用的锅,三眼的,四眼的,忍不住诱惑,买了一个。平时做一个,这下可连着做三、四个,时间上可节约二三倍。尝试了两三次,手忙脚乱,“雏儿”也粗糙了不止一点点,模样掉价了很多。
那就熟能生巧,不断练习吧。从那后,从一孔到两孔,再到三孔,四孔,渐渐递增,以致精益求精!
昨晚一个人,心血来潮,拿出冷落许久的“家伙”再练练手,心莫名的安静。久违了,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