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里的灯重新亮起的时候,我赶紧抬手遮挡脸上未干的泪痕。却听到有人说:这电影真是烧脑。
烧脑?《无问西东》如此晦涩难懂吗?剧情抵达内心的过程有那么多障碍吗?
当我试图把它们写成文字时,好像也开始“烧脑”了,感觉脑力根本不够。
读过一本比较权威的电影专业著书,书中说:主角人物越多,影片的焦点就会越消弱分散。处理众多人物角色时,仍然需要确立居于中心的、唯一的主角。
也许这是“烧脑”的原因所在。
“无问西东”取自清华大学校歌,电影也是为清华大学量身定制,从上世纪20、30、40、60年代,再到今天,在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丰满的人物群像,不断地切换与闪回,同时还要赋予电影深刻厚重的主题。这是《无问西东》的大格局和大情怀,但也因此导致了观众在观影中有点“顾不过来”吧。
我是容易入戏的人,虐心、忧伤、惆怅、敬畏、感动,在心里交替与交织,最后变成淌在脸上的眼泪,变成在身体里沸腾的热血,好像电影里近百年的、那么多人的青春与故事,最后浓缩成我亲自爱过、行过的人生。
不管感动还是难懂,《无问西东》确实是一部有大情怀的电影,我只能用自己的小情怀,写几个触动心灵的片段。
1962年的北京。作为一名普通工人的刘淑芬,对丈夫是崇敬仰望的。曾经他们真实地爱过,她供他念完大学,他对她承诺一辈子对她好。
可是一切都变了。
没有所谓的第三者。那个时代与今天不一样。活在今天的男男女女们,无论恋爱还是婚姻,移情别恋的事件就像风吹过树叶发出哗啦啦的声音,时不时传到耳朵里。
即使没有第三者,爱情也会像流沙堆砌的塔,转身轰然坍塌。这本来就是古往今来难解的谜。留不住的心,你再怎么努力讨好,它也不再眷顾你。
刘淑芬说:家里的东西,你的和我的,你分得清清楚楚。我摔了你的杯子,你宁可用你的碗喝水,也不用我的杯子!如果我现在摔了你的碗,你还会用我的杯子和碗吗?
不会!丈夫的回答干脆决绝。这样的“不爱”,已经是对女人的羞辱了。
刘淑芬从怨妇到泼妇,从愤怒到疯狂,她选择各种手段搅得狼烟四起,像一个捍卫盟约的斗士,抱定初心,誓不妥协。
“刘淑芬,人就不能变吗?人为什么不可以变?为什么其它的事情都可以变,而这件事情就不能变!”
男人已经在哀嚎了!为什么一切都能变,唯独爱情不能变?非得困死在这冰封雪藏的婚姻里?这一刻的委屈,你能说这个男人错了吗?
愿得一人心,也许不难,难的是,白首到老的时候,那颗心还在为你渴望和牵挂。
刘淑芬直挺挺跳入井中。可怜她费尽心机也得不到丈夫的爱;可悲她死死抓着“曾经爱过”的回忆不放,绝不与现实握手和解。
死,需要勇气。活在残酷的真实里,更需要勇气。成全你,放过我自己——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珍贵,看到自己的珍贵所在,才会去实践这样的人生道理吧。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你走了很远的路,你也许能回到起点从头再来,但你永远回不到曾经出发的那个时间。
1962年的清华大学。王敏佳拿着陈鹏的成绩单问:什么是核?
陈鹏牵着王敏佳的手在清华校园里奔跑。
假设我是一个原子,你是一个原子,眼前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原子反应堆,我们在里面快速地运动……
长辫子……红裙子……初夏的阳光,初夏的风,陈鹏牵着心爱的女孩不停地跑,似乎轻轻一跃,就能跑出银幕,跑向他守望的未来。“这就是核,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爱情的能量是巨大的,可以引爆,可以燃烧,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在平凡生活中创造出非凡的艺术生命。可是,在爱情的世界里,精诚所至未必能金石为开。因为,你躲不过命运那双翻云覆雨变化莫测的手。
我始终以为,虽然王敏佳经历生死劫,被陈鹏从鬼门关救了出来,但李想一直住在她的内心深处,她在心里为李想永远留着一个地方。在“批斗暴打”之前,那个地方是爱的芳草地;在“批斗暴打”之后,那个地方是深锁的寂园。
王敏佳:我睡不着,我觉得自己掉进一个黑洞里,不停地往下掉,往下掉。
陈鹏: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把你托着,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在掉的时候把我推开。
陈鹏抱着九死一生的王敏佳,表白“托底”式的爱情。但王敏佳的身体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抗拒。
爱情让人目眩神迷,爱情也让人匪夷所思。王敏佳与李想之间,虽然李想懦弱地当了爱情的逃兵,为王敏佳带来几乎灭顶的灾难,但是,李想注定是王敏佳一生的痛,一生的伤,也是一生的爱。
李想的死,不正是带着一种自我救赎的意味吗?
也许正因如此,《无问西东》没有为陈鹏与王敏佳设计一个明确的结局。他们最后是错过?还是相逢?交给每一个观众,用自己的理解去划一个句点。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你遇见谁,爱上谁,失去谁,不会让你先打一遍草稿,做一次演练。重要的是,无论遇见什么,经历什么,结束什么,一次次选择之后,逐渐让心灵变得平和与喜悦。
1938年的云南,为保存国之文化、实现国之复兴而建立的西南联大。
这段故事应该是《无问西东》的核心(我个人觉得,完全可以把这个故事独立出来,形成一部完整的电影,以波澜壮阔的大手笔呈现西南联大的人文气魄,这也正是中华文化的魂脉所在。)在《无问西东》里,它只是以四分之一的篇章存在,不仅让人意犹未尽,也使得好多人观影之后恶补关于西南联大的真实历史。
雨季。铁皮屋顶的简陋教室。(这个时候必须想到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民国奇女子林徽因,正是她与丈夫设计了联大校舍。)雨越来越大,敲打在铁皮屋顶上的声音逐渐掩盖了老师讲课的声音。雨淅淅沥沥从铁皮接缝中漏进来,湿了老师的长衫。
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静坐听雨。
师生静坐。静听雨声。
雨敲击屋顶的声音激越铿锵。像愈演愈烈的战鼓,像投向敌人的枪弹,像民族危难之际热血男儿胸中呼啸而过的风、猎猎作响的旗。
这一段堪称《无问西东》里最震撼人心的场景,“静坐听雨”胜过任何连篇累牍的心灵鸡汤。听的岂止是雨?听的是来自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听的是来自当下时代最需要的召唤。入戏的我真想在那一刻,西南联大的教室里也有一张属于我的课桌,让我接受那个时代交付的使命,在雨中砥砺前行。
壮阔的历史洪流,如何表现中华文脉的根本?《无问西东》虽然仅仅打捞起一朵浪花,但已经告诉我们答案。
一个母亲的眼泪让看电影的我泪落如雨。
沈母从广东辗转到云南,劝说沈光耀——
儿子,我想让你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娶一个喜欢的女子为妻,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我怕你还没想好要怎么过好这一生,命就没了。
忠孝不能两全。沈光耀投笔从戎。素衣白花的沈母翻着他的遗物,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写着五个字——妈妈,对不起。
泪目啊!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沈光耀,你的回答是什么?如果有如果,你是否改变你的选择?
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只有一场热血沸腾过的青春。在西南联大煅造的青春,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脉的根本——正义、勇敢、无畏、不屈不挠的风骨。
如果?
没有如果,只有——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