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诉你,一个75岁的老人被打,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气?愤怒?或者是同情?
虽然75岁老人被打这件事似乎与我们无关,但这件事还是让我们有了情感反应,并产生了情绪体验。
故事继续:原来,75岁的儿子有个105岁的老父亲,父亲一直很爱喝酒,儿子担心老人家身体不让喝,结果反被训斥。
这是前阵走红网络的一个视频,一个90后小伙子拍下了自己爷爷和太爷爷拌嘴的画面。
爷爷:不让你喝酒!
太爷爷(气急败坏,颤巍巍的一边伸手一边嘟囔着):我扇死你。
爷爷:(无奈的躲闪)干嘛打我?
太爷爷:(倚老卖老)你打我行吗?
这时候你的情绪一定会出现180度的转变,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情绪:羡慕、感动……
从这件事,我们看到,如果生活中的有些事让我们产生了喜悦或悲伤的情绪,并不是那些发生的事情,他们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刺激,是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
《思维改变生活》中说:情感是内心的体验,但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们在某一时刻感到欣喜、失望还是忧郁,取决于相关的思想和信条,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
作者Sarah Edelman博士是澳洲一位私人开业的心理咨询师,在悉尼技术大学的心理卫生部门从事研究,并在悉尼大学的继续教育中心讲授“改变思维”的课程。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思维方式是可以改变的。甚至随着我们的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思维方式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因此,我们应该学习用更健康的方式思考。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的口说:“世事并无好坏之分,全看我们怎样去想。”Sarah Edelman博士将改变思维方式来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以及心理问题称为“认知行为治疗”(CBT: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作者认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不是那些拥有金钱、地位、美貌的人,而是那些心态能够变通的人。也就是那些能够随遇而安的人。
CBT的目标不是消除所有的不安情绪,而是对各种情况作出恰当的反应。在不同的场合,情绪应当合理,这才是健康的心理反应,“恰当的情感”,应当有利于快乐的生存。
CBT的核心是纠正认知,改变行为。
01 认知产生情感,影响行为
什么是“认知”呢?认知由想法和观念组成的,想法和观念彼此有联系,但又有区别,主要表现为:
想法是短暂的,常常是意识得到的,想法影响着我们的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比如,听到75岁的老人被打,我们会产生想法:为什么老人会被打?
而观念是稳定的,常常是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无意识的假定,影响我们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比如,老人被打是不对的,75岁了还能和父亲有互动是幸福的,等等。
认知与情感、行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知产生情感,认知也会影响行为,反过来说,行为也可以影响认知和情感,进而影响我们的情绪。
纠正认知就是学会识别那些使我们感到难受的想法和信条,并把它们改变成更有益、更健康的思维方式。
02 改变行为可以改变情绪
1.首先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指:如果你坚持某个信念,却使你饱受焦虑、愤怒、抑郁、挫折感,或是使自尊心受损,或是妨碍你追求健康美好的人生,那么这样的信念就是不合理的。
比如邪恶的王后问魔镜:“魔镜魔镜,谁最漂亮?”这种想法就是不合理的信念,正是这种不合理的信念让王后成为邪恶的人,并在邪恶的路上越走越远。
要想让王后摆脱邪恶,就要让她认清她的想法是错误的,灵活变通,改变认知,才能摆脱烦恼,回到善良人性的氛围中。
2.常见的错误想法或不良思维模式
很多观念会使我们苦恼,是因为生活并不总是尽如人意。有些时候,我们会夸大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消极后果,并为此惶惶不可终日,让生活陷入痛苦之中。
除了这种错误的“恐怖化”思维方式,书中还列举了8类错误想法或不良思维模式:
(1)非黑即白的思维
(2)以偏概全
(3)自找罪受
(4)心理滤除
(5)草率得出负面结论
(6)责备
(7)贴标签
(8)感到大祸临头
以上这些错误的想法或者说是不良情绪,会给人们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为了形成一些健康合理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辩驳这些错误想法。
3.辩驳消极认知
识别了那些错误想法或消极认知后,下一步就是驳斥它们。书中介绍了三个驳斥技术,分别是逻辑辩驳、行为驳斥、用目的引导思维。
第一个驳斥技术——逻辑辩驳。包括苏格拉底式发问,使用思维监测表,检查证据。
第二个驳斥技术——行为驳斥。
第三个驳斥技术——用目的来引导思维。
很多不良情绪都来自不切实际、不理性的思维。改变行为就是去做那些让我们在各种场合都能反映恰当、感觉良好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勇敢面对恐惧、大胆与他人交流,用正念去解决问题,设定目标,对自己的活动做出合理安排。这些好的行为一定能够让我们获得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