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因为带学生比赛的事情与主办方——湖北某高校的某老师联系过许多次。打过电话,发过短信,聊过微信,咨询一些比赛规则和日程安排的琐事。大家都很客气,有时候那些客套话说得我都快窒息。陌生人打交道总免不了客套。只是,有些能破冰,有些就止步了。相谈甚欢、一见如故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给你发一个“你好”或者当面说一句“很高兴认识你”,就没有下文了,不久就躺在了陌生人名单里。
后来到了湖北,见到了这位老师。我们居然长得有几分相似。于是内心里一下多了些熟悉的亲切感。想必她也是一样。在考场里,有学生拉着我问:“周老师,刚才的……”显然这学生是把我认成了主办方的这位老师。吃饭时,我把这个事情说给她听,她笑得很高兴,说从小到大老是跟别人撞脸。我说我都撞习惯了,大众脸就是这么百搭。说说笑笑间,关系近了很多。比赛过程中她很忙,受气也多,新老师总是这样的,我也一样。所以,当大家在比赛群里有所质疑或质问她的时候,我都会委婉地说几句维护她的话。她总是私下对我说感激,两人很有同病相怜的感觉。这种交情,如果我们不见面,就不会建立。见面三分情,面谈总是更具效率,因为非语言符号会帮助你更好更放心地下判断。
当然,也有见光死的。在网络上与你谈笑风生的人如果一脸胡渣,不修边幅,带着狐臭地进入现实,我想他/她也只能进入黑名单了。如果庐山真面目让你生厌,纵然他/她学富五幽默诙谐,都不会再恢复到原来的熟络了。这是一种令人悲伤也时有发生的局面。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苛刻。很多人是很包容的。但是,像我这样对朋友定义把握不准的人,只能谨慎行事,小心翼翼地在面谈中揣度他/她的内心,在网聊中勾勒他/她的全貌,以期能找到可以聊下去的朋友。
只是从目前来看,这两条路上的收获都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