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和一个刚加入日记星球一个月的小伙伴聊天。
她说,我其实也在做抖音,但是写文案的能力太差,就加入日记星球,天天写点东西,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可是做抖音,走人设这条路,其实也挺有难度的,我也筹划了一段时间,要怎么去找对标,可是还是挺茫然的,还是不行,流量很差。
雪一姐,我看你的公众号了,我也天天看你的朋友圈,你都是怎么找对标的呢?感觉你写的内容挺宽泛的,也挺有深度的。
我说,如果你有挺好的内容,有做内容的方法、有知识点、有技巧,万物皆可为我所用,也就是说万物皆可做对标。
你看了我的公众号,那你发现没?
我的标题风格可能参考A,我的语言表达可能参考B,而我的选题可能参考的是F。
你看,我的对标怎么对标的?
我是一篇文章的一个元素参考一个点,而不是说我全盘去复制它,我这里讲的是通过理解底层逻辑之后,在微信上的所有公众号,甚至是全人类的作品中,寻找我可以参考的点。
她说,哦,那我有点明白了。
我说,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我在写朋友圈或者公众号的时候,当时我的脑海中想的是什么,就是我曾经看过的书啊,电影啊,电视剧呀,我会去寻找他们的相同点或者是不同点。
比如,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想起我看过的《肖申克的救赎》,他们的内容很不相同,但是我会找他们对我有用的相同点。
讲出故事的人,都不是主角。
主角,是他们引出的另一个人。
《肖申克的救赎》,讲故事的人是那个监狱里的犯人黑人雷德,主角是被冤屈的安迪。
《了不起的盖茨比》,讲故事的人是穷职员尼克,主角是他的阔邻居盖茨比。
文学、电影都有这种叙事方式,而我们现在刷短视频,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存在。
比如,有的短视频,用“我“的视角来讲我老婆,“我”的视角来讲我老公,这种就比自己直接讲自己故事的就多了一些吸引力。
也许这些短视频的作者,就有过我上面的这种考虑吧。
那么,如果你的视野打开了,你的对标视野打开,你在全媒体、全世界,甚至全人类的优秀作品,全在你的视野里……
如果你要做抖音的ip,找不了对标,只能从自己的身上的特点,优点、缺点去发展,那你的思路就打开了。
她说,雪一姐,你这么一举例子,突然觉得,我自己做的短视频太平淡了,你真的给我启发了。
甚至我都觉得,你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你也做抖音吧,肯定能做得挺好。
我说,之前我在视频号上尝试过,但是停了几个月,就是因为有这些思考,我准备恢复呢,重新上路。
让咱们一起带着,这些思考,上路吧……
我写完了,猛烈点赞,点在看,转发,你会更有才有财、更好看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