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案例一:放学路上,街头偶遇,一位爷爷愤怒的教育着满脸沮丧的孙子,你真是个笨蛋,六年级一米六的汉子打不过比你矮一头的孩子,你不能这样打那样打……。可以感觉到,同学之间有小矛盾,又发生肢体冲突,爷爷爱孙心切实属人之常情。可爷爷在帮孙子的处理方式上欠缺太多,没有追其原因,没有理性的帮其相应的处置,反而教着孩子怎么打回去。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此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的教育方式,在现实中影响着家校合育的和谐。给孩子之间的冲突,灌输了狭隘的低俗的思想,易造成不理智的冲动的成长画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德国幽默大师埃·奥·卜劳恩的《父与子》上有这样一幅漫画,画的是两个小孩打架,打完后都各自回家告状。两个爸爸拉着孩子见面了,两个爸爸评理,吵架直至打架,转过身一看,俩孩子已经玩到了一起。这幅漫画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现象:孩子间的冲突是多么地容易化解,根本不像大人间的矛盾。我们不要一看见孩子们发生冲突了,就以成人世界的逻辑来对待。
孩子间的冲突和打斗基本上都是暂时性、浅表性的,并不存在原则上的敌意,没有那么多的是非你我。他们今天吵、明天好,在这一过程中互相磨合,逐渐学会交往。如果轻易地教孩子“打回去”,就容易使孩子间的冲突升级,最终造成更大的伤害。更何况,成人社会中,暴力行为也要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可见教孩子品行兼优、德才兼备,教孩子学会正确的交往技巧,学会以智慧和能力取胜,学会以忠厚和善良处世,这才是孩子立足于未来社会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根本途径。
那么孩子挨欺负吃亏究竟怎么办?相信我们已经有所共识,孩子之间发生些冲突,原本无所谓挨不挨欺负、吃不吃亏,那只是孩子们应有的生活。再有,有些孩子间的冲突,表面看来好像是孩子的人际交往出了问题,其实是孩子的人格培养出了问题,就是说孩子存在不健康性格。若有其他困惑,爸爸妈妈需及时和孩子、班主任沟通,及时理性疏导,明确责任找出问题且认真的培育孩子,让孩子自立自强。实际生活中,观察过接触过挨欺负的孩子,大多不是那些真正老老实实的孩子,相反,有些孩子挨欺负,背后多多少少总有自身的一些毛病。比如不自信、学习成绩不好、缺乏社交能力、出言不逊等,这是需要家长注意教育和细心观察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