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齐桓公的首相,是齐国富国强兵的大功臣,帮助齐桓公称霸诸侯,是当时士人学子膜拜的标杆。但孟子却是管仲一生黑,这是为什么呢?
原文: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而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解读:
公孙丑问孟子:“老师,如果您在齐国当政,能建立像管仲、晏子那样的功业吗?”晏子是齐国大夫,小学课文《晏子使楚》曾经讲过晏子的丰功伟绩。
孟子说:“你真是齐国人啊,就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经有人问曾西:‘你和子路比起来,谁有才能?’曾西不安的说:‘我怎么敢和子路比较呢。’那人又问:‘你和管仲比起来呢,谁有才能?’曾西立刻勃然变色,说:‘你怎么敢拿我和管仲比较呢?管仲被国君那么信任,掌管国政那么长时间,却只做出来那么一点成绩;你竟然还拿我和他比?“管仲之所以被黑,是因为他的施政环境非常好,很多贤臣梦寐以求,但管仲却只能拿来帮助齐国称霸,不能推行王道,福泽天下。
孟子怼人,先拿曾西出来和管仲拉开层次。
孟子又接着说了一句:“管仲,连曾西都不屑于和他比较,你还以为我愿意学管仲吗?”
曾西看不上管仲,我一块连曾西都看不上,你还想知道我对管仲的态度吗。和曾西再拉开一个层次,这样就比管仲高了两层,别人要想反驳,还得先过曾西这关。
公孙丑不服气,接着问。
原文: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解读:
公孙丑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晏子辅佐他的国君扬名诸侯。这样的管仲、晏子难道不值得学习吗?“公孙丑情绪有些激动了。
孟子回答:“通过齐王做出这样的成绩,易如反掌。”孟子还是很不屑。
公孙丑不依不饶:“如果是这样,那么我更感觉糊涂了。像周文王那样的德行才能,管理国家长达百年,犹未能够天下大治;周武王、周公接着他的工作干,然后才天下大治。现在你把治理天下说得这么容易,那么周文王也没什么值得学习的了?”周文王是孟子的偶像,你说我的偶像一般,那么我也说你的偶像一般。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公孙丑也学会孟子的套路了。
这次公孙丑说得有理有据,看孟子能怎么反驳。孟子要开始长篇大论了。
原文: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顾家遗俗,风流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之地,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解读:
孟子说:“管仲怎么比得上周文王呢?商朝从商汤到武丁,出现过六七位贤君,天下归附殷商很长时间。武丁使诸侯来朝拜,掌管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手掌心上一样。”
“商纣和武丁相隔时间不长,当初的世家风俗,政治遗风都还存在;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一帮贤人辅佐,因此很久之后商朝才灭亡。当时,每一尺都是商纣的土地,每一个人都是商纣的臣民;而周文王只有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推翻商纣统治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齐国有谚语:‘虽然有智慧,不如凭借形势;虽然有好的农具,不如等待农时。’等到现在,实施王政已经变得容易了:以夏、商、周的强盛,土地也没有超过方圆千里,但齐国却有千里之地,四境之内,鸡鸣狗吠不绝于耳,人口众多。不用开疆拓土,不用增加人口,施行仁政而称王,没有谁能阻拦齐国。”
“况且,管仲之前已经好长好久没有贤君出现,人民被暴政折磨的疲惫不堪,比历史任何时期都严重。饥饿就不挑吃的,渴了就不挑喝的。孔子说过:‘德政的传播,比用驿站传递命令还快。’当今这个时代,大国推行仁政,人民百姓会非常欢迎,如同被解了倒悬之苦,相比周文王那时,事半功倍。”
孟子告诉公孙丑,此一时彼一时也,当初周文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创业环境恶劣;而管仲创业时,要地有地、要人有人,百姓又都期盼德政,这样的好时机,管仲做出点成绩是非常容易的。
对我们来说,比较周文王和管仲谁更厉害没有太大意义,无益于得,比较的再明白,也学不到东西。
我们能学到的是,公孙丑看问题片面,容易钻牛角尖,而孟子看问题的角度全面、立体,我们向孟子学习,还有,就是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被老师上了一段历史课,公孙丑服气了吗,他接下来还会问什么?